上下杭孕育百年老字号 有望回归融信双杭城

   2015-01-22 房讯网6350

  柯伯藤艺店、耳聋伯元宵店、桥头米时粿……福州上下杭作为古时闽商活跃的地带,孕育了不少老字号。

  如今这里虽然不见当年的繁华,不过这些老字号却始终“不愿离开”,零星点缀在上下杭的周围,似乎在用它们的坚守证明着那时的盛景。

  未来,上下杭将通过旧城改造,复兴民国时期的辉煌。集度假、购物、休闲为一体,老字号也有望在此落户,重获新生。

  

  百年老店仍在坚守 “不想离上下杭太远”

  在不少老福州的记忆里,上下杭老店林立,百业兴旺。无论是买针头线脑,还是修桌椅钟表,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去上下杭了。

  近些年来,新兴商业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上旧城改造的进行,上下杭不少老店要么停业,要么转行,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而像柯伯藤艺店这样的百年老店是为数不多仍在坚守的。

  柯伯本名柯孔德,对于这个名字,许多老福州人并不陌生。他从18岁开始学藤艺,后因手艺精湛获得“柯藤伯”的美称,以前在上杭路的一个老房子里开店。

  柯法金是他的二儿子,现在子承父业。有一句话一直在上下杭流传:福州有千家万户都用过柯家编制的藤器。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

  上下杭改造后,柯法金在附近的南园路上重新开起了这家藤艺店。而他印象中的不少同样身为老字号的店铺,却不知道去哪儿了,用他的话来说,“慢慢 大家就走散了。”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店面,柯法金辗转多个地方,最终还是选择了上下杭周边的店面。这里的费用要比别的地方高,对于一个仅靠传统手工艺的藤器 店来说,似乎难以承受,可是柯法金最终还是定在了这里。他说,只是不想让这个老牌子离上下杭太远。

  柯法金觉得,这些零星点缀在周围的老字号,其实是在延续上下杭的生命力。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太分散了。”柯法金说,对于这些老字号来说,如果能够有机会重回上下杭,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桥头米时粿的林美珍说,以后上下杭改造好了,有政策扶持的话,回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到时候老字号都在一块儿,上下杭又能见到以前的景象了。

  

  老字号热度不减 有人不远千里来寻找

  现在的柯伯藤艺店虽然在南园路上,不过,永远不乏忠实的顾客,热度不减。

  柯法金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刚刚搬到这个新地方,附近的人都很不熟悉,有时一天只能卖出一把藤椅。后来,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过来买藤椅的人就变多了,很多都是曾经的老顾客,一天甚至能卖出十几把。

  新地方渐渐地又变成了老地方,柯法金说,“这就是老字号的魅力。”

  柯法金的藤艺店一直都是薄利多销,店里的藤椅都在100元到300元之间。如果去掉店铺的所有费用,剩下的利润其实并不高。不过,因为有特色并且很实用,备受人们的喜爱,甚至有人不远千里前来寻找。

  柯法金记得,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副所长霍晓卫曾经来过上下杭开展城市规划调研,就到过他的店,赞不绝口。后来又有几次过来走访,还买了藤椅寄到北京。提到这些,他说如今的热度其实还是要归功于上下杭。

  除了柯伯藤艺店,仍然坚守在上下杭附近的还有耳聋伯元宵店、桥头米时粿等。同样的,这些老字号也是人气不减。

  耳聋伯元宵店始于1888年。老板林英德告诉东南快报记者,中平路上的这家店仅有十几平方米,但是生意却丝毫不受影响,每天这里人气爆棚。按粒来算的话,有时一天最多能卖出几千粒。

  市民陈先生的家不在附近,不过每天晚上下班以后,他都会绕过来吃上一碗元宵,一碗不到10块钱,“这里的元宵有真正的福州味儿。”而在耳聋伯元宵店的门前,开着奔驰、宝马汽车来的很是常见。

  对于福州市民来说,桥头米时粿也是福州老字号中的一绝。承受不了租金的压力,老板林美珍没有租用店面,而是改用小推车,不过依然在上下杭附近。现在每天早上7点到下午5点,只要路过隆平路,就可以看到一个挂着桥头米时粿牌子的小推车。

  林美珍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即使没了店面,现在有时一天也能赚两千多元。米时粿一个只要两三块钱,有的批发商一来就要订200多块钱的量,所以每天她都要凌晨3点多就起床准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63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