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公园1903项目内的金格百货·奥特莱斯(相关干货)在1月已正式营业,自2011年1月金格百货宣布与堃驰地产开展合作以来,金格要做奥特莱斯便吸引了很多关注,一直主打高端百货路线的金格百货何以要开始做奥特莱斯?当然,高端百货做奥特莱斯并非什么新鲜事,无论是国内知名的燕莎还是赛特都涉足了奥特莱斯,但金格作为本土高端百货的代表,它的一举一动,总是更加容易吸引人关注。四年过去,金格百货·奥特莱斯最终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不过,判断金格百货·奥特莱斯能否成功还为时尚早:它赶上了国内新的一波“奥特莱斯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已规划、在建和已开业的奥特莱斯项目超过了250家(当然,如果从‘名品+折扣’这种经营模式来衡量的话,多数奥特莱斯都难以称为真正的奥特莱斯),其中仅规划和在建的就超过了100家。在百货业每况愈下之际,奥特莱斯成为了百货业的“救命稻草”,但是,奥特莱斯并非百货业的“避风港”,国内奥特莱斯的发展,已经危机四伏……
从金龙到金格 龙门一跃
1996年,在零售行业摸爬滚打了近10年的赵建中女士成立了金龙百货公司。当时,昆明市场上几乎没有高端精品商场,而赵建中从中看到了商机。她参观了赛特、燕莎等国内知名的百货购物中心,同时也去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她最终确定,金龙百货公司就做高端精品百货,和当时昆明本土的百货中心区别开来。1997年12月,金龙百货(今金格百货白塔店)正式开业,短短几年间就成为了昆明市高端时尚百货的代表。
2004年,由于考虑到当时的金龙百货经营场地有限导致品牌扩充困难,金格中心应运而生。从品牌策略上,金格中心和金龙百货形成了错位互补,两者有近70%的品牌不相同,金格中心品牌更为“奢华”。正是通过金格中心的成立,金格百货走上了一条规模化发展道路。仅仅三年后的2007年,紧邻金格百货白塔店的金格百货汇都店开业。2009年12月,金格百货第一次跳出了“白塔路商圈”,位于北京路985号的时光店开业。在此期间,金格百货每年的营业额增长率都在35%以上。从最初的金龙百货到金格百货,赵建中和她的金格百货完成了“龙门一跃”。
高端百货遭遇危机 奥特莱斯难成“救命稻草”
金格百货最初的成功,来自于满足了当时本土那些追求个性时尚的成功人士的消费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端百货业的生存环境开始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燕莎商城为例(燕莎也是金格百货最初的学习模仿对象),2010年,其营业额上升了24.18%,2011年上升了14.98%,但是从2012年开始,营业额逐年开始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首商集团副总裁张跃进看来,下降主要是基于几方面的因素:互联网的发展所推动的网上购物的发展,顾客消费方式多元化从而导致的忠诚度的降低,经营成本结构的调整,商家与供货商关系的日趋紧张等,都是导致高端百货开始举步维艰的原因。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正越来越强,使得百货业,包括高端百货业,不得不开始思考生死存亡。
不只是燕莎商城,国内的其余的部分高端百货商场都遭遇了或多或少的销售额增速减缓乃至负增长。高端百货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在百货业遭受寒冬的背景下,人们惊喜地发现“奥特莱斯”成为了黑马。在百货业每况愈下之际,奥特莱斯的“逆势增长”让很多高端百货看到了希望。实际上,包括燕莎、赛特等国内知名的高端百货都先后涉足“奥特莱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4年中国奥莱TOP10榜单》都榜上有名。但是,国内的奥特莱斯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虽然国内的奥特莱斯现在步入了快速扩张时期,但是,很多运营模式并不成熟。云南房网通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奥特莱斯的两大必备要素“名品+折扣”,在“金格百货·奥特莱斯”已有体现。“金格百货·奥特莱斯”一楼便是一些国际知名奢侈品牌折扣店,如ARMANI、COACH、Max Mara以及SWAROVSKI等,二楼是一些国际品牌以及国内品牌折扣店,最低的折扣已经到了一折。但是,奥特莱斯的运营模式和高端百货有所不同,这对于金格百货来说是一大考验。
另一方面,高端消费群体现在更倾向于直接到海外购物或是通过海淘或代购购物。无论是高端百货,还是奥特莱斯,对他们的吸引力都较为有限。根据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免税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人买走了占全球47%,共约为1020亿美元的奢侈品,但是只有280亿美元的消费是在中国境内完成,境外消费的比例高达73%。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海淘以及代购的快速发展,而它们正飞速地瓜分着奥特莱斯的市场。由于不透明等原因,目前尚无关于海淘以及代购的权威数据统计。但据业内估计,去年海淘市场或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占到了整个进口跨境电商总额的近50%,其中大部分都是奢侈品牌。奥特莱斯的价格优势,在海淘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有业内人士甚至悲观预测,未来5-10年内,国内将会出现奥特莱斯关店潮或重大重组事件。
所以,“金格百货·奥特莱斯”是否能让金格百货集团抵挡住高端百货正面临的“寒流”,或是最终沦为一棵抓不住的“救命稻草”,一切还是未知,尚需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