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听闻中国亚马逊去天猫开了新店钛媒体直问“真的好吗”。有朋友问是不是亚马逊在中国的市场真的玩不下去了,上赶着撤网站转移阵地。
亚马逊自2004年收购卓越正式入华以来,似乎便一直处在水土不服的状态中。根据易观网监测数据,网上零售B2C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天猫市场份额达52%,京东商城以18.1%的市场占有率紧随其后,亚马逊中国占有率仅为1.8%(2013年12月其占有率还有2.7%)。手机端则更惨,2014年第二季度,手机淘宝+天猫的份额达85.1%,手机京东7.1%,手机唯品会1.6%,手机苏宁易购0.7%,手机亚马逊0.6%。
这种水土不服亦可从高管层的变更看出端倪。2012年底亚马逊中国区总裁王汉华离职,其后工作由冯思哲接任,2014年7月道格?葛又接任了冯思哲。不到两年的时间,更换了3位总裁,可见其本土化之路困顿难行。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随口八一八,亚马逊中国水土不服的几个原因,以及可能的本土化路径。
(上篇)什么因素导致了亚马逊中国水土不服?
看不懂:病态电商不病态,羊毛出在狗身上
中国的电商乱象丛生。不管是做电商平台的淘宝,还是做B2C电商的当当网、1号店,无一都走了倒贴赚吆喝,先赚流量后赚钱的路子,即我们说的“羊毛出在狗身上”。卓越亚马逊刚开始的两年走的也是这个路数。
但亚马逊从骨子里认为中国长期靠补贴打价格战,属于病态电商,不可持续。因此,2011年开始,卓越亚马逊放弃了无条件倒贴策略,开始要求利润。我们从免邮服务上就可看出亚马逊逐利的迫切愿望:2012年2月由全场免邮提高至29元免邮,2014年1月底这一门槛提高到49元,2014年底更是上升到99元。首当其冲影响的是图书业务。有出版界人士透露,从2013年开始,纸版图书在亚马逊店的销售增长因此放缓,2013年很多出版社在亚马逊的图书销售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作为亚马逊整体流量引擎之一的图书业务转速下降,让这个猛冲高进的列车瞬间减速。
相比于亚马逊的收缩保命策略,天猫/京东等竞争对手则是继续高歌猛进,拿着资本赌明天。但区别在于,后者在不放弃流量引擎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回收盈利的引擎——天猫自不用说,支付宝等配套服务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典型;京东自营/京东物流的发展也属此类。《免费》说一切免费的实质都是交叉补贴。在这一逻辑上,亚马逊放弃了用其他业务补贴图书,反而直接砍掉了基础配套服务,大大影响了流量输入。
2012-2014年是卓越亚马逊没有存在感的一年。体量上几乎没有增长,水土不服愈发严重。
玩不起:飞轮理论不管用,资本补贴不受宠
亚马逊何以要放弃倒贴,要求中国区止亏转赢?这个问题就要转到经商逻辑上去分析了。
电商界多少都知道,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在一张餐巾纸上画下飞轮理论,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坚信更低的价格能带来更多的选品、更多的客户,更多的客户又能提高与供应商/货源谈判的议价能力,进一步降低进货的成本。为了保证给用户更低的价格,亚马逊甚至有不做广告营销以节约成本的传统。
但在中国,它遇到了一个困局,就是它降低了自己的价格,正在等待更多用户到来之际,当当网、京东这些不怕死的,也都降价了。而且,某种程度上,这种降价是垄断性的。举个例子说,最开始,京东可以给传统品牌商/供应商非常大的流量/补贴等支持,目的就是用最低的价格优势吸引顾客。等到京东成为了该品牌的龙头出货渠道,垄断就形成了。这时候,京东掌握了话语权,倒逼传统品牌商/供应商压低进货价,否则中止进货。这时候,还有亚马逊的事儿吗?
另外,刚刚我们说什么来着,对,亚马逊有不做广告营销的传统。所以,在当当网、京东纷纷开打口水站,叫嚣“我最低”的时候,无知而柔弱的波消费者,肯定信以为真,蜂拥而去。同时,这种全行业加入降价行动的态势下,中国的电商乱象便形成了——不断压低价格,假货横行……所以,亚马逊的飞轮飞到中国,完全没有像预计的那样带来规模效应。
但是你又要问了,降价是要有资本的嘛。亚马逊作为全世界市值千亿美金,越亏钱越得宠的巨头公司,淘金和价格战对它当是毫无压力吧!对于这种看法,门哥只能说——Na?ve!那是亚马逊,不是亚马逊中国。对于京东、当当网来说,中国市场就是独生子女,即使华尔街只给了它10个子儿那也是全数用在中国市场上。而亚马逊中国对于亚马逊而言,顶多就算是妾生的,华尔街给了它100个子儿,分到中国市场的有几个?
(中篇)疑问:它没活,那为什么它也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