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和香港,Pret A Manger几乎是上班族们的“每日食堂”。这家诞生于1986年的伦敦餐厅以新鲜的有机咖啡和天然食物为卖点,在全球已开有376家分店。但首次进入中国还是在去年。瞄准了商场里的消费者和办公楼里的白领人群,它把中国的第一家店开在了上海的K11购物中心。
Pret A Manger在上海K11的店
Pret A Manger这个词源自法语的prêt à manger ,意思是“即刻食用”,跟名字的含义一样,他们最初就以手工制作的速食赢得了英国市场。餐厅的创办者Julian Metcalfe 和Sinclair Beecham 是同窗校友,他们的创业经历已被媒体广泛传播了。另外一个常被媒体拿来说事的细节是他们首创的“店内厨房”。所谓的店内厨房,是说餐厅里的三明治、沙拉和薄饼卷都是当日店内制作和供应的,所以没有保鲜期、也不添加防腐剂。在上海K11店里,无添加剂的食材和有机咖啡每天吸引着不少人群。
作为一个老牌的英国快餐厅,他们是如何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市场部的负责人Zita 在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时说,他们目前在上海共有6名员工、24名店员。入职前,这24名店员在香港接受了为期 12 周的统一培训,每位员工都需要学习食材配备、点餐和收银,培训要拿到“毕业证”才会毕业,公司的晋升制度很明晰,因此店员的流动率很低。餐厅采用的是两班倒的工作制,5:30 AM 到1:30 PM 是第一班岗;1:30 PM 到10 PM是第二班岗。每天上午 5 点到 10 点是店内最忙碌的时间,因为店员们需要在这个时段准备全日的食材。
2015 年,Pret 在上海的店面将拓展至3家,下一步会考虑进入北京等城市。
Pret A Manger 在上海 K11
货架里的食物
店内自制酸奶
好奇心日报:你会用哪几个关键词形容 Pret AManger 在上海的这家店?哪些食物比较受欢迎?
Eira Jarvis(Country manager):美味、健康、有机和英式,我会选这几个词吧。食物是在店内厨房里当日做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食物里加入诸如牛油果等微妙的成分,这些成分取代了防腐剂。在上海的 K11 店,云南的咖啡和英式伯爵茶比较受欢迎。
好奇心日报:如果说“当初没有……这生意就做不成了”,会怎么说?
Eira Jarvis:我们的员工。不管是店内员工,还是“支持中心”(Support Centre)的员工,他们都很努力的营造同一种氛围。
好奇心日报:什么氛围?
Eira Jarvis:“食物+服务”是构成店内用餐氛围的基本要素。“值得信赖的食材+热情的服务”则是提升氛围的方式。我们的店员在服务的时候,会尽力塑造同一个“场”,我们管它叫“ Pret buzz ”,在这个场里,食客能在热情的服务下,享受一段舒服、惬意的时光。
好奇心日报:最害怕听到老板说什么话?
Eira Jarvis:上海 K11 店开业的时候,我们整个董事会都来了。过些天创始人之一Sinclair 也会再来一次,他们常常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给我们提出一些建议。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让他尝试我们的新产品了,不会担心听到他说什么话。
好奇心日报: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Eira Jarvis:在中国市场,我们的食物研发经理花了 18 个月才寻找到符合 PRET 标准的食材,但好在最后我们找到了满意的供应商。目前我们希望 PRET 在中国能以一次一店的速度扩张。现在我们也常常会搜集食客的反馈(在食客用餐结束后请他们填写意见卡等,我们会回报以一杯饮料或食物),搜集意见是个漫长的过程。
好奇心日报:PRET 的食客是哪些人,有什么特点?
我们的食客是那些非常忙碌、又会选择健康食品的人。选择我们也是因为供应的是快餐,可以很快打包带走。而店内用餐区又能为慢餐、下午茶提供好氛围。食客通常回头率很高,很多食客会一天进店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