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存在争议的是绿地的改革目标:大金融、大消费以及互联网思维,这被认为是可以带领绿地继续领跑的三驾马车,剩下的问题是,绿地将如何实现。
看客们旗帜鲜明地分成了意见相左的两派:一方认为,绿地集团,中国地产界的新龙头,正在谋划着一盘很大的棋,并很有可能彻底改变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另一方则对此嗤之以鼻——新科状元在2015年春节前的豪言壮语,不过是痴人说梦。
“布局派”有着充分的理由,2014年绿地交出了堪称惊艳的成绩单。1月21日,绿地集团公布2014年度经营业绩,并同步披露了绿地集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绿地财报显示,2014年绿地实现经营收入4021亿元,较2013年增长22%,年末总资产近4800亿元。房地产业务全年实现预销售金额2408亿元,较上年增长50%;实现预销售面积2115万平方米,较2013年增长30%,且这两项指标均保持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并创下历史新高。
这也正是掌门人、绿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玉良的底气所在,据其透露,2015年绿地将持续转型思路,在打通金融产业、互联网上花大功夫。“未来5年发展规划剑指世界100强。力争到2020年业务经营收入达到8000亿元,形成全新的产业群。”张玉良的如是说。
对于这样的野心,“说梦派”的支持者们估计真心想替刚刚退居地产圈“二当家”位置的万科说一句:“天王盖地虎!”——这句无人不知的切口的本意是:“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祖宗?!”——其中最少可以被延伸出两层意思:其一,胃口太大,小心撑坏;其二,我都不行,你凭什么?
反对者们同样也有足够的质疑理由,虽然在3月2日中午,万科自媒体《万科周刊》对于坊间热议的万科“大裁员”消息进行了回击:胡诌。但一直盘踞中国房企榜首的万科在2014年失去销售冠军宝座,并将在2015年谋划大变革的事实却是板上钉钉。更何况,最近万科总裁郁亮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表示“万科还要乱3年”。曾经的领跑者都没有找到方向,绿地怎么就敢在这样的产业低估期如此“嚣张”?
未来不得而知,唯一不存在争议的是绿地的改革方向:大金融、大消费以及互联网思维,这被认为是可以带领绿地继续领跑的三驾马车,剩下的问题是,绿地将如何实现?
未雨绸缪:万亿未来
绿地业绩公告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绿地海外收入从2013年的30亿元人民币飙升至153亿元,大幅增加467%;海外预销售面积42万平方米,增幅达568%。2015年,绿地海外销售收入目标300亿元。”
显然,绿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表述让拥趸们相信,自己的未来空间很大——即便在国内市场遭遇瓶颈的2014年,也能够找到努力的方向。
同样被强化描述的还有绿地在金融、消费领域的尝试。张玉良特意指出,“绿地在2014年通过商业模式及区域布局的不断优化,开辟地铁产业、金融产业、高新科技园区等新利润增长点,做‘大金融’、‘大消费’,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从国内开发到国际开发、从单纯开发到开发运营并重,多年积淀、厚积薄发,绿地的‘转型’由量变到质变,已经切切实实转化为竞争优势。”
如此不吝溢美之词,着实不像中国企业的风格。张玉良将过去一年的成绩直接归功于了转型,并且明确表示2015年将加大房地产金融、产业地产与非住宅方面的投入,加快转型的步伐。
如果绿地真的能够实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8000亿元的目标,那么成为万亿级企业航母也是指日可待。要知道,就目前绿地提出的增长构成来看,2020年,地铁业务将贡献千亿元的营收,而被张玉良点名表扬的金融业务,在绿地规划中是“每年翻番”,这意味着,2015年目标营收30亿元的绿地金融业务,2020年同样可以贡献近千亿的营收。如果按照这个增长速率,绿地有望在十年内,就实现万亿目标。
2014年,转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最为看重的关键词。海尔面向互联网的转型被称之为“新生”,联想向终端的转型被贴上了“并购”的标签,地产圈的“老国王”万科更是直接向自己赖以成名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开炮动刀……但毫无疑问,这些巨人们的转型之路,起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绿地却不同,无论是地产金融化概念还是互联网思维的尝试,目的却是未雨绸缪,剑指万亿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