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型房企年报的出炉比以往来得更晚一点,以万科为典型“晚点”放榜的企业高调宣称:因为2014年是转型元年,要重新确定新的商业模式。北京晨报记者在逐一翻阅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时发现,伴随着房企利润的进一步下滑,各家房企均开始自谋出路,且听听地产大佬如何解读未来战略,供投资者参考。
万科
坚定转型寻找新出路
万科公布2014年年报披露,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达417.2亿元,年底持有的货币资金上升至627.2亿元,净负债率下降5.4%,为2006年以来最低水平。尽管手持充裕资金,万科在2014年的拿地政策上,依然采取了理性的投资策略,累计只新增加41个项目。万科总裁郁亮表示,“2014年土地市场好的机会并不多,但未来十年,万科最重要的业务仍将是住宅。为了保持良好的增长,并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万科需要坚定转型,在未来十年内基本完成新业务的探索和布局,确定新的商业模式。”
点评:万科要结束速度与规模为目标的年代了,但凭借转型还能稳坐行业老大吗?这是一个谜。
远洋地产
开启轻资产时代
远洋地产(相关干货)发布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额388.96亿元,同比上升25%。毛利达到81.67亿元,同比上升8%。但毛利率从2013年的24%下降到21%。毛利率下跌主要是由于年内交付毛利相对较低的项目,公司已于年末将这些项目剥离。公司主席李明公开表示,“2014年,远洋新增土地储备700多万平方米集中在京沪两地,而又通过项目出售卖掉600万平方米的三线城市库存,此番腾挪后,远洋彻底退出了三线城市。事实上,远洋对于未来的调整并不仅仅是拿地布局方面,还将加大‘轻资产’模式的发展力度,以做金融的方式来开发房地产业务。”
点评: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师房玲认为,彻底优化土地储备结构,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
龙湖地产
龙湖拿地偏谨慎
龙湖地产发布2014年年报披露,公司全年销售额达到490.5亿元,同比小幅增长2%。公司营业收入达到509.9亿元,同比增长22.8%。公司集中在竞争相对平和的一季度和四季度出手,以合理价格购置16幅优质地块。龙湖地产CEO邵明晓对媒体表示,“我们2015年买地还是中性偏谨慎,继续逐年压缩土地储备,并聚焦于一线及领先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投资,以使土地储备的结构更加安全。”
点评: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师柳启慧认为,住宅与商业并进,是“稳”字当先的秘诀。
SOHO中国
持续看好京沪优质办公项目
SOHO中国发布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额达到60.98亿元,同比下滑58.2%。其中租金收入达到4.24亿元,同比增长52%。公司在收购方面一直采取谨慎和反周期运作的原则。2014年公司没有新收购任何土地或项目。相反公司以股权或资产转让方式出售了位于上海的三个项目。在年报中,公司主席潘石屹表示,“中长期而言,我们仍然持续看好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地段的优质办公项目,并会在适当的时候逐步扩大我们的资产规模。”
点评:租金收入稳步上升,要做“包租公”的潘石屹底气足了。
九龙仓
有意收购融绿项目
九龙仓公布2014年年报披露,在中国发展物业方面,2014年已签约销售额超越2013年,但仍略低于既定目标。公司全年销售所得为215亿元,达全年目标的94%。九龙仓副主席吴天海公开表示,“绿城和九龙仓之间有一家合资公司,持有的项目都是优质项目。如果绿城肯出手卖,而且价格合适,我相信九龙仓都有兴趣考虑。”吴天海所指的合资公司正是融绿。
点评:九龙仓卷入融绿争夺战,价格左右着战局的发展。
方兴
去库存是2015年主基调
方兴地产公布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的总收入为295.482亿港币,同比增加43%。毛利为115.588亿港币,同比增长26%。公司执行董事李从瑞公开表示,“公司2015年的整体销售目标是248亿元,预计相较2014年增长15%。”李从瑞介绍说,“公司2015年的主线也是去库存,尽量稳健一些,用九个字表达是‘去库存,快回款,往前赶’。”
点评:在房地产市场“新常态”下,坚持“去库存”为主线,是赢得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