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成长,以及搭载商业地产快速建设的顺风车,作为电影放映终端渠道的影院疯狂扩张。从2010年至2014年,中国银幕复合增长率高达40.4%,然而这期间观影人次从2.81亿到8.3亿,复合增长率只有31.1%。同时影院单屏平均产出已经从2010年的26万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19万美元,意味着单屏投资回报率也锐减。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大院线反而纷纷寻求上市募资拟大规模渠道扩张,他们到底算的什么帐呢?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状况下,影院未来生态格局又将会如何?
中国电影市场快速成长,影院扩张任性势头不减
3 月 4 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投资基金以 24 亿元入股了光线传媒,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这是马云在收购文化中国(后改名阿里影业),增资华谊兄弟(同样成为第二大股东)后,一年里做出的第三笔文化产业重大投资。资本总是以敏锐的嗅觉流向市场的高收益的行业,各类投资基金、视频网站、科技公司纷纷进入电影行业的事实无可辩驳地印证了这个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
基于电影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电影放映终端渠道的影院疯狂扩张。据EBOT艺恩日票房智库数据,2014年全国新增影院1,230家,累计5,813家;新增银幕5,919块,累计24,317块。从2010年至2014年,中国影院数复合增长率达30.9%,银幕数更高达40.4%。
而且影院未来投资势头依然不减,刚刚A股上市的万达院线2014年新开影院40家,扩张到182家。根据其招股书,其上市募资的20亿元中的16亿元将用于新建50家影院,并争取在2016年之前扩张到260家,预计扩张速度将达到30%。而万达院线并不是院线中扩张最积极的,2014年大地院线影院数从200家增加到261家,扩张速度已经超过30%,同时平均单个影院拥有的银幕数规模在增大,银幕数的增长幅度将更高,可见渠道扩张势头之强大。
电影市场供大于求,行业走进微利时代
据EBOT艺恩日票房智库数据,2014年中国总票房达到47亿美元,同比增长36%;观影人次达8.3亿,同比增长34.52%。中国影市需求方面继续保持快速上升态势。从2010年至2014年,中国观影人次从2.81亿到8.3亿,复合增长率达到31.1%。然而结合上述影院渠道供给方面数据,这期间银幕复合增长率已然高达40.4%,可见这几年的供给扩张是超前于电影需求增长的。
既然供给和需求都在增长,我们看一下单位银幕的产出。不考虑成本和各个产业链的分账比例变化,只以票房收入作为最终利润来估算,在票房和银幕数都在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单银幕产出呈现不断下滑趋势,从2010年的26万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19万美元。而这同时会影响到院线发行、卖品销售等业务,意味着影院单屏投资回报率在不断降低。
如果采用总票房除以总观影人数的方法,2013年和2014年的平均票价基本没有变化,都在人民币35元左右。可是2014年电商杀进来了,过去一年格瓦拉、猫眼、淘宝等各家电商为争夺市场份额也是拼了,他们以低价吸引用户然后补差额给影院。同时强势的电商平台反过来又作为电影营销的推广渠道,网上售票平台完成从宣传到销售的转变,片方为了争夺在这些平台上的营销资源也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票款补贴。
所以实际上终端观众面对的票价是在降低的。这样看来刨去电商们的烧钱补贴,实际从消费者方取得的票房数据还要打个折扣。
盈石集团研究中心认为,2014年的电影市场,电商来了,并且烧钱补贴票价,因而消费者面对的终端票价明显降低。而即使如此,观影人次和票房的增长并不理想,影院渠道扩张较市场需求增长明显超前,影院单屏投资回报率不断降低。而未来还将有更多影院和银幕不断投入市场,影院竞争压力将继续加大,影院行业从暴利时代进入微利时代。
逆势之下 主力院线跑马圈地为哪般
即使是单屏收益和毛利率在逐年递减,需求增长滞后渠道扩张的状况下,影院投资势头依然不减,而这不仅仅来源于观影需求的增长,还有政府政策的推动,以及更重要的是来源于院线的跑马圈地渠道竞争。
院线在电影产业链中处于连接消费者的重要终端渠道环节,相当于制片方卖出电影给观影者的货架,具有管理旗下影院排片的权利,尤其是对于占据城市优质商圈位置的影院,会对影片的营销和票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掌握足够的优质影院在手的院线,便能取得在分账比例上的主动权,更何况许多院线已经涉足电影的投资、制作、发行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另一方面院线的规模扩张显而易见也会带来运营效率的提高。
根据艺恩的统计,2014年票房排名前五的院线产出了45.3%的票房份额,排名前十的院线市场份额达到66.8%。影院市场在逐渐集团化,几家主力院线将依靠上市等资本操作实现收购兼并。万达院线年初成功A股上市,而大地院线、金逸院线、上海联合等也在加速IPO 步伐。未来当资本大举杀入影院行业,作为前期需要重资产投入的影院行业将开启大规模的股权收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