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腾讯、百度、万达3大线上线下行业巨头共同搭建的电商平台“飞凡网”,在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之后,近日向外界揭开了神秘面纱。去年8月,三大巨头共同出资50亿,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O2O平台,其中万达持股70%,腾讯、百度各持15%股份。
虽然出身传统行业,虽然也曾在2012年5月小规模地试水电子商务,万达王健林仍在2014年初,在电商和传统商业谁更有前途争议中,和阿里巴巴马云在央视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摆出亿元赌局,但也是在这一年内,万达集团对于电商的兴趣突然大增。事实上,在亿元赌局之后三天,万达就抛出万人招聘计划,高调进军电商。2013年12月,定位为万达广场O2O智能电子商务平台的万汇网上线运营。
不过,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万汇网的知名度并未如万达集团那般醒目。而此次万达更是另起炉灶,和BAT中的两大电商失意者“共襄盛举”。按照王健林的说法,万汇网的格局完全承载不了自己的远大构想,因此,旧瓶装新酒已经没有意义,只能重造。
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手握海量线下资源的万达进军电商,打造O2O平台,在商业逻辑上不难理解。但微妙的是,王健林别的合作对象不找,偏偏找到阿里巴巴的死敌——百度和腾讯。
近年来,BAT在O2O领域乐此不疲。去年1月,腾讯以15亿港元入股华南城,成为占股近10%的公司股东,双方协议在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同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与银泰商业签订协议,并投资15亿港元与银泰组建O2O合资公司。此外,轰轰烈烈的租车大战、3.8手机淘宝生活节都相当吸睛。百度也与万科集团合作,为后者旗下的商业地产提供智能化升级的解决方案。
毋庸置疑的是,尽管潜力无限,但相对于有十几年发展历史的传统电商,O2O在最近几年才进入发展快车道。而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以团购为代表的O2O历经了疯狂的喧嚣和盛极而衰。究其原因,O2O尽管听上去美好,或将是电子商务的下一座金矿,但即便对于BAT这样的巨头而言,O2O并非那么唾手可得。
O2O本身定位为服务业,但其门槛却并非如传统的服务业那般低。一方面,它要求进入者要有海量的线上资源,还需要有优质的线下资源。只有二者兼具,才能将线上的用户流量导入线下,形成O2O闭环。以百度和腾讯为例,线上流量不是问题,但线下资源却是一大短板。这便是两家公司相继和线下企业合作,共谋O2O发展大计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即便是与线下零售商合作,线下各种服务却并不标准,因此O2O平台很难在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的把控。除了商家资源和服务质量外,O2O的发展还需要在创新能力上打破传统零售行业的藩篱,才能提高用户黏性。而无论是租车大战,还是3.8手机淘宝生活节,最后结果都缺少用户黏性。
在国内电商界,国外的Airbnb(Air Bed and Breakfast 空中食宿)、Uber被认为是O2O参照并复制的经典模式。然而,在国外创业者和行业观察者看来,这二者更适合被称作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国内的O2O,在国外并未能繁荣生长。
再回头来看国内的O2O,大多数仅能以用户数量和流量为噱头,真正涉及到商业模式,却并没有哪一家有成熟的样本。用户黏度不高,缺乏盈利模式,是当下国内O2O残酷却真实的现状。
无论是万达,还是腾讯、百度,在O2O这块广袤的领域,还只是开了个头,而50亿的重金,并不就一定能砸出个乐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