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商业业态发展经历了街铺、百货、超市、大卖场等几个阶段,购物中心可以说是目前实体商业发展的最高级别。
近几年,大型购物中心面积突飞猛进的增长,而伴随着购物中心总量不断快速增长的是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更让消费者感到无奈的还在于不管去哪家购物中心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服装、餐饮、电影、超市等业态成为购物中心的标配,大多数购物中心的商家品牌几乎都一样。缺乏创新,缺少定位,令市内的购物中心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推出《寻找新MALL力》系列报道,深入探讨中山购物中心面临的困局,以及如何破解同质化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山的人均商业面积已达6平方米,这不仅超过了国际发达国家人均1.2平方米的标准警戒线,甚至超过了同期商业面积人均3平方米的广州和深圳。而近年中山常住人口增长平缓,随着400万平方米的“天量”商业项目出现,中山已完全步入“MALL时代”。
一方面,各大购物中心的开业让消费者休闲娱乐有了更多选择;但另一方面,中心内品牌同质化严重也让他们审美疲劳。日前,记者对中心城区六大购物中心进行了一番探访,发现其销售的服饰、餐饮、百货等主力店品牌,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撞牌”情况。据初步统计,包括大信新都汇、兴中广场、利和广场、益华百货、远洋大信新都汇、假日广场在内的购物中心,品牌重叠度达20%—50%。
化妆专柜80%品牌重叠
当大信新都汇、假日广场开门迎客时,中山购物中心正式进入快速扩张的年代。紧接着,富业广场、利和广场、兴中广场、天悦城等商业综合体接踵而至,身处其中的购物中心也陆续开业迎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山拟建在建的商业综合体有17个以上,如紫马奔腾项目、利和广场、假日广场、金鹰广场、富业广场、兴中广场等,不少综合体之间平均距离只有2公里,毫无疑问中心城区已进入到了购物中心井喷时代。
“现在的购物中心感觉越来越相似了。”虽然购物中心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近年,许多市民在逛商场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中山大多数“一站式”购物中心,不仅品牌和款式相同,甚至连商品摆放布局都一模一样。一位爱逛街的市民说,如果不是因为价格和活动的不同,真看不出来这些商场之间有何区别。
记者走访中心城区6家大型购物中心后发现,除了益华百货定位为较高端的购物中心外,其他中心在时尚品牌方面差距不大。特别是在购物中心一层的化妆品专柜,品牌相似程度能达到80%以上。据初步统计,除假日广场化妆品品牌相对较少外,其余5家购物中心共有的品牌20多个,如欧莱雅、美宝莲、珀莱雅、OLAY、自然堂、薇姿、丸美、理肤泉等。
而女鞋品牌同类型进驻的品牌以及旗下子品牌就也达20至30家,货品款式几乎完全一样。在服装、配饰方面,目前市场流行的成熟品牌,几乎成为大多商场的主力店,如拉夏贝尔、艾格、卓多姿、热风、ONLY、Veromoda、E-Land、Tenie Weenie等品牌几乎随处可见。
新兴品牌常被拒之门外
购物中心品牌同质化,也导致其商业定位不清晰。正在建设中的小榄海港城相关负责人认为:“每个片区的人口信息,包括年龄、职业、收入、分布比例等,数据都是十分庞大的,部分开发商往往急于开建,忽略了本地域客户群与其他项目的区别,最后导致大家引进的品牌都差不多。”
“这也是商场无奈之举。”有业界人士表示,购物中心出于招商运营方面的安全考虑,不得不引进同类型的成熟品牌,而对一些陌生的新品牌则拒之千里。一方面,每个购物中心运营都强调走出差异化;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新兴品牌被其高门槛拒之门外,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新品牌在消费者眼中认知度低,风险系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