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席由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举办的2015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时,明星李亚鹏只带着北京中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身份来。他怀念北京798、上海田子坊,那是曾经为艺术生、艺术死的狂热分子的造梦场所,他们培育了艺术氛围浓厚的商圈,但却被水涨船高的租金驱逐。面对“当文化和艺术遇上商业”这个命题时,感慨很多的李亚鹏有自己更深层次的见解,“文化、艺术商业地产的生态圈构建”。
一个有情怀的运营商
从2010年以后,李亚鹏对人生的这一次转型很用心,翻看他的微博也不难发现,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转自中书控股旗下的书院中国或者是他一直奔波的慈善事业。对艺术的一腔热情与理想主义情怀,让李亚鹏在进军地产圈时并没有走传统的地产开发商之路。
谈到做地产的初衷,李亚鹏还是回归到了他对艺术不能割舍的感情中。他经历过北京798与上海田子坊的成长,也熟悉纽约SOHO从纯碎艺术到逐步被商业化的经历。李亚鹏总结道,当第一个文化原点注入进去以后,慢慢吸引了有文化、喜欢消费的时尚人群或者是社会相对最前沿的人群。这些人群的影响力慢慢辐射出去,慢慢带来人流提升了租金,商业价值也逐渐显现。当商业价值越来越高时,文化艺术却被边缘化。李亚鹏感到惋惜,“当曾经的艺术街区在租金达到最顶峰时、当原动力被挤压出去的时候,它就变成和通常商业没有任何差异的商业”。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亚鹏在丽江投资了文化旅游演出,也在那时他开始跨界地产圈,在束河旁拿下一块土地,也就是今天的“雪山艺术小镇”。“坦白讲,我之所以做这个事情绝对不是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因为我完全不懂地产,我最多是一个买过很多房子的消费者。当时有一个最原始的想法,因为我看到的文化和艺术是需要落脚的地方,就像商业一样是需要商业空间的。可是每次这些最有价值的人群拓展空间又随着商业被挤出去。”李亚鹏表示,“既然我站在文化的角度,就希望为艺术和文化找到长足的落脚点。也希望这样一个落脚之地为文化、商业艺术和地产找到平衡点,让它们共融共生,而不是被挤压出去,不是起到一个待定作用然后就被抛弃了。”
孤独创业但不着急
文化艺术圈的人做商业,谈投资总是充满理想化,李亚鹏说他也是,但他能够承受这个过程。“创业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可能我文化领域的朋友和我身边地产领域的朋友都不太知道你在做什么。因为你是在做创新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从一开始所有的人都能够看懂,那这也绝对不是一件创新的事情。”
2011年,李亚鹏拿到土地后开始做规划,规划的同时COART艺术嘉年华(雪山艺术小镇)项目启动,即是在束河古镇旁边做艺术节,包括诗歌、戏剧、美术、时尚发布、独立书店等,以每年春秋两季的速度办嘉年华。李亚鹏整合了20个门类的文化与艺术资源,但嘉年华活动却没有收取门票。李亚鹏又受到质疑,“在过去四五年当中,可能我们也没有去表述过什么,也从来没有主动去描述过什么,因为还在过程中,甚至今天都有点略早,实际上不符合我的个性”。
目前,中书控股旗下主要有文化业务与文化资源两个板块。文化业务包括教育、培德书院、互联网电商、文创市集等,同时衍生了做文化艺术活动的艺术嘉年华公司、书院酒店和青年艺术酒店。接下来,中书控股将成立中书资源。李亚鹏强调,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地产商。“我们更致力于成为地产行业的内容提供商,通过文化体验为地产项目提供价值倍增力,协助地产开发商以主题、文化、艺术内容及运营管理的综合性生活运营商进行转变。”
他在用心做商业
雪山艺术小镇里将容纳亚洲最大的文化创意市集,还将有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与布尔什维克青年营计划,这些都依托在原创设计师与艺术创作者身上。在这里,李亚鹏也将为他们打造艺术的栖息居所,不会让他们成为曾经798与田子坊里“被赶来赶去的那群人”。
也许他又可能被质疑是用情怀在做事,但李亚鹏坚定地对北京商报记者讲道,“当它跟地产结合的时候,要相信你获得的回报应该对文化产业来讲是相当令人满意的。而且这种收益是文化本身之外的收益,比如艺术节本身是有收益的。我们文创市集也是有自身盈利模式的,我们的学校也是收费的,培德书院也是中高端收费的学校。我们每个单项有自身的盈利模式”。
对于进军地产圈,李亚鹏想得很清楚,他会做得与众不同但不会做得泛滥。“我们以今天这样的资源或规模来讲,只希望每年做大概2-3个项目,会挑选契合度最佳的两到三个商业或者是住宅项目来提供我们的内容服务,这就是我们对未来发展规划的想法,我们并不诉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