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文恢复上市 三联老总张继升披露重组郑百文内幕

   2003-07-14 10630
联商网7月14日消息 12日凌晨,刚刚回济南的三联集团董事长张继升来不及休息,就被排队等候的各路媒体记者包围起来。郑百文恢复上市的消息在7月10日一公布,张继升再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我这几天的时间都被媒体瓜分干净了。”张继升看上去有些憔悴和疲惫,但脸上仍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回首郑百文重组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张继升提到的词语就是“道义风险”,“我承担不了道义上的谴责,正是这样的压力,迫使我咬牙坚持,一直坚持了三年。”

  ■当时已经做好引咎辞职的准备

  最让张继升难忘的是2001年的“黑色十一月”,当时重组的前景最黯淡,郑百文退市的呼声最强烈,股民对缩股的抵制也最强烈,而三联则面临是否资产置换的抉择。“我们已经承诺资产一旦注入就不能抽回,当时的情形很有可能演变成资产注入到一家退市公司的悲剧,那样的话2.5亿资产就等于打了水漂。为此,集团内部也出现了激烈的争执,毕竟当时三联如果抽身而出,不伤毫发,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失,也无须担负任何法律上的责任。而一旦注入资产,三联将在重组三方中承担最大的风险。”但张继升还是顶住了压力,坚持按期将三联起家的家电业资产注入了郑百文,“我宁可白白损失这2.5亿,也不愿背负言而无信的罪名,对企业来说,道义风险远远高于经济风险,道义上的谴责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证明一种道义和责任是否值得?许多人对这位“儒商”的道义执着嗤之以鼻。

  “面对压力,我只好做最坏的打算,那就是一旦重组失败,我将引咎辞职。”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张继升感慨:“没办法,当时只能赌一把了。了解我的,知道我是出于一种责任,不了解的,以为我在玩火自焚。”

  ■怕成为退市制度的绊脚石

  “毕竟重组失败还只是三联自家的损失,不当董事长了也只是自己的事情,我在重组中压力最大的并不是这些,而是由郑百文引发的退出机制的问题。”张继升说到这里很激动,“当时对郑百文退市的呼声很强烈,许多言论将三联重组看做是阻碍郑百文退市,甚至是阻碍退出机制的绊脚石。这样的罪过太大了,这样的压力令我无法承担。”

  当时的张继升对有关退市制度的报道格外敏感,记者还清楚地记得,就在2001年3月召开股东大会的前一天,有关退市政策正式出台,当记者晚上10点多电话采访他时,张继升一再表示对退市政策的支持和肯定。

  “其实,当时我是如释重负,终于不会成为历史罪人了。”张继升告诉记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郑百文重组也推动了退出机制的建立,不过,这都是事后才得到人们认可的。”

  ■重组郑百文的时间成本太大

  在郑百文重组屡屡受挫的时候,张继升曾经对媒体感慨过“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时,这句感慨被媒体演绎成各种版本,来猜测和判断三联的重组成败。张继升事后对此做了澄清,“我仅仅是在感慨郑百文重组上的时间成本太大了,耽误了三联做许多事情。但当时还没想到放弃,因为已经没路可退了。”

  其实,在张继升的三联蓝图中,一直希望走资本市场这步棋,三联员工的说法是,实现上市是张总的一个梦。有没有郑百文,三联都会借助资本市场这个平台来发展壮大,如果重组顺利,可能今天的三联已经成长为

  资本市场的大鳄,“时间成本真的很重要,郑百文的是是非非拖延了三联的资本运作步伐。”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张继升觉得三年的磨难也有价值,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可以帮助三联少走弯路,而知名度的提升也使得三联离美誉度更近一步。

  张继升说,三联会不断在资本市场有所行动,“鱼养大了就应该放到海里了。”

  手捧着历经磨难的复市成果,回想着三年重组的风雨沉浮,记者面前的张继升仍旧保持着一贯谦和友好的笑容,一高兴就喜欢站起来讲话的习惯也没改变,但在三年多的坎坷和波折的磨练下,张继升应对媒体更加从容和老到,当然也缺少了当年的锐气和棱角,有记者评价说:“张继升不像以前那样敢说话了。”(消息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芳)
标签: 三联|郑百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106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