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凡O2O、喵街,还是万江龙智慧商圈,都是在移动端提供虚拟入口,让商场实现智能化并与线上平台对接,最终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实现O2O。
显示,2013年全国已开业购物中心数量超过3400个,预计今后5年每年新增数量在300个以上,估计10年之后中国的购物中心将近1万家。
购物中心O2O峰会上,平安集团战略投资的万江龙网络董事长龚义涛宣布已获得包括宝龙集团和印力集团两大商业地产公司超过50家购物中心项目的O2O服务平台“智慧商圈”的搭建。购物中心O2O的对决正式分化出“三巨头”的PK战。
最大的一个消费目的地—购物中心的“战场”,形成了由互联网电商、商业地产商、金融服务商三巨头各据一方的格局,将对国内购物中心产生怎样的影响?增速位列全球之首、重量却不重质的中国购物中心能否在O2O热战中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购物中心O2O现状
有共识无模式无从下手
2014年购物中心O2O空前繁荣,商业地产巨鳄、互联网电商巨头和金融大亨齐齐发力,从万达、中粮大悦城、银泰到万科商业地产、宝龙、印力……O2O成为购物中心领域的热门关键词。
目前国内购物中心O2O的发展仍未有成功的案例和模式。
万达电商首任总经理、现投身购物中心O2O创业服务的万江龙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龚义涛说,当前国内购物中心的O2O可用十个字概括:有共识、无模式、无从下手。
购物中心O2O化是目前整个购物中心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是行业的共识,这个共识的达成一定程度来源于购物中心超常发展后的过剩化。
购物中心数量已占到全球购物中心数量的一半以上。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已开业购物中心数量超过3400个,预计今后5年每年新增数量在300个以上,估计10年之后中国的购物中心接近1万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们必须想出更多的办法才能让更多顾客来到商场,才能有更多销售,否则白热化的竞争格局只能意味着更多购物中心的业绩将会下降。
线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购物中心若无所作为,将沦为更低价格、更方便快捷的电子商务的线下“试衣间”、体验馆。
O2O恰恰能支持购物中心人流和销售的增长,按照龚义涛援引的美国购物中心的调查分析,O2O消费者是单渠道消费者逛店频率的3倍,消费额是3.5倍,店铺转换率是网上的4倍;纯网购(包括退货)只能实现原来交易77%的金额,“网上下单、到店取货”则可以实现原来交易的107%的金额。
在过去的两年间,全国有规模优势的商业地产商率先展开对O2O的探索。但是或多或少的尝试后,多数商业地产开发商却发现这并不比新开一家商场容易,主要是因为O2O没有可以依葫芦画瓢的“样板”。
已开业25座购物中心的宝龙集团的电商之路可以代表大多数购物中心在O2O这条路上的困境。
电商公司总经理吴弼川介绍,宝龙在2013年投入建设自营电商平台发展,但后来发现其聚焦在高速网络、统一收银、智能车场、云服务、自动采数、在线更新等这些系统建设和O2O发展本身并不能为购物中心带来等量的成效,吴弼川提出,购物中心O2O的目标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眼下服务商们所强调的提升客流、促销、粉丝以及在朋友圈营销活动。“若仅仅是追求这些,购物中心直接开展个主题活动不是也可以达到效果?”吴弼川表示,购物中心O2O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关注在资产价值和经营效果本身,用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增加收益去评估成效。
今年,宝龙将旗下所有购物中心的O2O经营交给第三方平台万江龙,让专业平台团队来负责O2O业务,不但可以剥离对购物中心来说没有必要的互联网经营成本,还能加速提升新的收益空间,而最终购物中心O2O的目标必然是提升购物中心的资产价值,否则就会沦为普通的企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