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鲸肖峰:玩资本出身的专家如何搞定王健林与万达合作

   2015-06-13 中外管理9580

  采访/本刊总编 杨光 本刊记者 赵嘉怡

  文/本刊记者赵嘉怡 摄影/刘奔

  2015年5月5号,首都机场,北京飞往大连的登机口。当《中外管理》一行随意聊到此次的采访目标“大连圣亚”时,旁边一个20多岁的大连姑娘立刻兴奋地凑上来说:“你们去圣亚?旅游吧?那儿一直是我们小时候的春游目的地!”

  可是,所有“童年的记忆”,即便美好,对于喜新厌旧的商业世界来说却都往往意味着麻烦。诚如《铁臂阿童木》3D电影的尴尬。而大连圣亚作为国内海洋主题公园长达20年的代表,在陪伴两代人之后,面对迪斯尼与环球影城在家门口的冲击,又该如何有效转型?甚至,又凭什么敢于整合全产业链?

  殊不知,这次战略转型的领军人,虽然管理着一家上市13年的公司,自己却不持有任何股份。那么,当这样一位无股一身轻的“纯经理人”,在4年前端着一个当时谁都看不懂的转型方案,上说不通股东,下教不懂员工时,他又该如何抉择突围?他的全产业链整合大计能绝处逢生吗?

  而当万达老板王健林跟市长见面也不过20分钟,却跟他站着聊了25分钟时,又是什么打动了王健林?这次谈话对一家平庸了10年而决心转型的企业,以及一位变革型领导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以上所有这些问题的主角,叫肖峰。

  他是谁?他做成了什么?他为什么能做成?最终,一位领导者需要什么样的性格特质与思维理念,才可能去整合产业链?

  2012不是终点,是起点

  2015年4月,肖峰启用了新名片。

  从前的名片上写着:“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肖峰”,名片左上角是股票代码600593。只要递出去,地产开发商就很兴奋:“你们就是做海洋公园的啊,我们正在做旅游地产,咱们合作吧!”但是,从今年4月开始,当他递出正面印有“大白鲸计划打造全文化产业链”,背面印有“打造中国蓝色迪斯尼”的新名片时,有些开发商的热情中却增添了共同的疑问:“一个做主题公园的,继续做旅游就足够了,干嘛还做文化?你做文化产业链能赚钱吗?什么时候赚钱?”

  看不懂是吗?没关系,肖峰早已经习惯了。因为早在2012年以后,圣亚的“出格”举动就已经开始让外人“看不懂”了。

  圣亚,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海洋公园、第三代水族馆的开创者而被广泛认知。但从2012年起,这家企业先是宣称要从专业的主题公园转型为全产业链的打造者,接着又要依托“大白鲸计划”,将圣亚转型成一个以原创内容为核心,综合运用图书、动漫、影视、游戏、演艺、主题乐园等形式在内的,跨媒介、跨产业链的大型文化平台。未来,圣亚还要形成“主题公园+原创文学+影视”的协同模式,打造“中国蓝色迪斯尼”。

  之所以从2012年起,圣亚越来越“看不懂”,是因为之前半年,已为圣亚持续服务了17年的肖峰,上任操盘。因此,圣亚转型的故事,基本都可以2012年作为转折点,或说,起点。

  玩资本出身的行业专家

  “圣亚的春天来了,而且这个春天春意很浓。”2012年年初,圣亚内部风传着这个消息。放出话儿的,正是肖峰。

  从1996年进入圣亚,到2011年7月任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公司项目经理、总经理特别助理、投资管理部经理负责资本运营、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董事兼总经理等一系列职务——请记住,肖峰曾主抓资本运营这一角色。往往,角色决定视角,视角决定思维,思维决定作为——他曾参与了公司2002年上市的光鲜,也经历了公司2003年到2009年长达6年的主业亏损。而他履新的2011—2012年,也只不过是公司刚刚熬过亏损期。

  这个时候,他却说圣亚的春天要来了。

  肖峰所说的春天,是要开展“大白鲸计划”:上游做原创儿童文学,中游做图书、影像等动漫衍生品,下游做儿童乐园以及海洋公园,最终将圣亚打造成一个全产业链的主题公园。国内主题公园发展30多年来,声称要将自己打造为全产业链的,圣亚是第一家。

  也就是说,圣亚的未来,将从儿童流连忘返的海洋公园,转向儿童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娱乐及文化。这就如同从做壶转向做水,前者是很有限的,而后者的想象空间几乎是无限的。

  但对于势单力薄的圣亚,这个转型跨度是不是太大了?战线是不是太长了?但肖峰对此毫无凝重之感。经济学的出身,以及曾负责圣亚资本运营的经历,使得从业20年的肖峰不仅仅是一个养鱼驯兽的行业人士,还是善于从资本的高度跳出来,从商业共性的角度去看待行业趋势的整合者。专业人士看到的是“隔行如隔山”,而资本看到的却是“一切商业发展,都是源于对资源的有效重组”。

  一切变革,都有自己合理的逻辑原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5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