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成做空机构“猎物” “特卖”模式引发质疑

   2015-06-20 中国经营报9700

  继中石油、新东方、分众传媒、兰亭集势、世纪互联、聚美优品、阿里巴巴、安博教育、龙威石油等在美国资本市场遭遇“做空”之后,以“特卖”电商模式崛起的中概股明星唯品会也正成为美国做空机构的“猎物”。

  从5月12日开始,先是做空研究公司Mithra Forensic Research(以下简称MFR)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唯品会:你们发的财报我们不买账》的研究报告,从收入确认的方法质疑唯品会的财务数据存在问题。

  对此唯品会迅速做出回应并拿出财务报表,此后各大投行相继做出增持评级。不过,MFR在5月29日再次发布信息,抛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唯品会在收入确认上到底该采用净额法还是全额法计算的问题。在MFR看来,不同的计算方式将直接影响股票的估值,在全额法计算之下,唯品会2014年收入将是接近38亿美元,而在净额法计算之下,唯品会的收入将是仅仅不到10亿美元。

  对此,唯品会则回应称”MRF做空报告不懂唯品会的商业模式”:唯品会的营收认定方式与阿里不同,或许会给人“营收相当于阿里40%”的错觉。显然,这与唯品会当前采用的商业模式密切相关,唯品会的“特卖”模式到底算不算“寄售”?到底该采用何种收入确认的方法?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一大批已经在美上市或准备赴美上市的电商网站的未来战略。

  不一样的“特卖”模式

  截至目前,已经超过五家律师所向唯品会发起了集体诉讼,而这五家律师事务所几乎是中概股遭遇做空过程中发起证券集体诉讼的常客,比如美国律师事务所Milberg LLP,美国霍华德史密斯律师事务所(Law Offices of Howard G. Smith)等。

  虽然问题不一,但五家律所几乎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唯品会到底应该按照全额法还是净额法进行收入确认的问题,而追究这一问题的根源,几乎也一致性地来自于MFR在5月29日的做空报告。

  比如,此前做空机构认为唯品会的收入确认方法不正确,其商业模式属于寄售模式(Consignment),按照这样的商业模式,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应该按照净额法(netmethod),而唯品会目前则是按照全额法(grossmethod)确认,因此唯品会的收入被严重高估了。

  对此,唯品会方面表示,“唯品会完全符合总额确认销售收入的条件,销售收入有总额和净额两种确认方法,一种是按照销售额,即扣掉税和退货后的毛收入,二是用从供应商那里收取的佣金来计算。唯品会符合按照总额来计算营业收入的标准:唯品会是销售安排的主要义务人,承担仓储以及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损失风险,拥有自由定价的权利,拥有自主选择供应商的权利,承担购物过程中的信用风险,这些都表明唯品会是符合总额确认销售收入条件的。

  “这主要取决于在交易安排中,对相关货物,唯品会是采取买断的方式还是代理的方式。”有业内人士分析,在全额法下,唯品会可以将从客户收取的总价款作为自己的销售收入,而将需要付给供应商的金额作为成本;而在净额法下,唯品会只能将从客户收取的总价款扣减掉需要付给供应商的金额之后的差额作为收入,简单的理解就是只能将毛利作为收入。

  那么,问题就来了,唯品会的模式到底算不算寄售呢?通常来说,一般意义上的寄售往往是天猫或淘宝的模式,商家在平台上销售并自行定价,消费者付费给商家,平台只是在出现商品质量及退换货的问题上起到一个托管的责任,时间到期则会划账给商家,平台收入是平台的服务费或销售分成或者其他广告收入。

  反观唯品会的模式,供应商只有供货义务,虽然有指导价,但定价最终由唯品会决定,消费者也是付费给唯品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唯品会的模式与一般的“寄售”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7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