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升级造街”演绎成“以品牌出身定去留”

   2007-01-15 10480

  在中国商业经济最繁华的上海,一些中心商业街的升级改造过程中,民族品牌纷纷被“洋品牌”挤走。五花八门的“洋品牌”扎堆展示,一些本土品牌即便同样时尚、高档,也要“请出去”。“升级造街”演绎成了“以品牌出身定去留”。 

  本土品牌被逐竟因“血统不好” 

  作为国产中高档化妆品品牌,家化集团旗下的“佰草集”“清妃”等产品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有良好的销售业绩。“佰草集”产品还进入国际化妆品连锁零售巨头丝芙兰的12家门店,以独立柜台销售,与其它20多个国际品牌同台竞争。而上海的淮海路规划定位于“国际时尚商务区”后,沿街百货商厦却要求其撤柜。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建宁无奈地表示,家化集团提出,能够确保“佰草集”产品的销量进入商场前三名,“清妃”产品的销量进入前十名,但商场竟称,他们的标准不是看销售额,而是看品牌,甚至说本土品牌的“血统不好”。 

  中国驰名商标“美特斯邦威”是中国最大休闲服产销商的代名词,深受国内年轻人的喜爱。美特斯邦威淮海店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758号,租赁合同将于2007年3月31日到期。当他们向房东提出续约时,却被告知,为配合淮海中路的商业格局升级改造,有关部门已要求将店面转租给国际品牌。 

  “他们的解释是,淮海中路需要引进国际品牌,我们连参与竞价的机会都没有。”公司相关人士周文荣说。 

  此前,南京东路所在的黄浦区也几次派人向这家集团表明,根据政府对南京东路规划的调整,美特斯邦威南京东路店将转租给其它国际品牌,并希望提前结束租约。 

  记者了解到,南京东路店、淮海路店的销售额占到美特斯邦威上海市场销售总额的40%。不久后,这两个位置很好的店面将分别被国际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接手。 

  与此同时,上海南京西路也要把三枪集团旗下、非海外品牌的“SU”牌专卖店“请出去”。由于三枪集团是迪斯尼上海有限公司的授权厂商,经过内部协商,只能把“SU”牌专卖店改为迪斯尼少儿内衣专卖店。 

  据调查,上海许多中高档百货商场都有类似的排斥本土品牌的心态。即使在提升品牌定位和形象之后,“三枪”仍然被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百盛、汇金百货、虹桥友谊、南方友谊等商场全部清退,目前在第一八佰伴、置地广场等少数几家百货商厦也面临出场。国内内衣市场份额超过20%的中国驰名商标“三枪”,在上海市中心百货商厦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海外品牌”存在鱼龙混杂现象 

  目前,我国的服装、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行业,都有大量海外品牌进入。海外品牌在丰富商品层次、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行业竞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记者了解到,海外品牌也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 

  上海内衣行业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内衣品牌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发现,所谓的“海外品牌”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拥有的知名品牌,如“黛安芬”“安莉芳”“欧迪芬”等;二是海外品牌授权经销,国内总代理,如“兰黛”;三是在海外或港澳台注册的品牌,由内地品牌推广和出口企业负责经营,如“帕兰朵”“歌迪”等;四是起了个洋名字、实际是中国人注册和经销的品牌,如“维多利·保罗”“凯撒大帝”“威雯利”等。 

  “一些政府部门、商业企业和消费者重国外、轻国内,重品牌、轻品质。”上海内衣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国琪说,这种观念使得部分国内企业,非要将产品打上个不伦不类的洋名字,并且夸大宣传。 

  更让国产名牌企业愤愤不平的是,一些本土品牌被逐出后,取而代之竟是挂着洋文、实际为国内加工的非知名品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业从业人士对记者说,部分国内企业自创新品牌时,特地请代理公司在海外注册商标,拿个“外国身份证”,尽管设计、生产全在国内完成,也能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是“洋品牌”,并设定一个较高的商品价位。 

  上海内衣行业协会在调研中就发现,目前进驻上海多家高档百货商厦、标称为英国皇室内衣品牌的“GP”(企鹅卫队),反复宣称是“来自英国皇室的尊贵内衣”“在英国声名赫赫”。而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网站检索,“GP”的商标注册申请人是一家上海企业,申请日期为2005年12月,目前尚未取得商标专用权,也没有商标转让、许可使用等相关登记资料。 

  浙江工商部门近日对进口鞋的一项监测结果则显示,包括CLARKS、HUGO BOSS、D&G等国际知名品牌在内,有近八成进口鞋的质量不合格。除了产品标识不符合规范,部分进口鞋的“勾心抗弯刚度”“帮底剥离强度”等重要安全指标也达不到我国相关标准的要求。 

  “国际化”需要公平竞争环境 

  记者注意到,随着上海各区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出台,多个中心商业街都希望进一步提高定位,向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些规划中,“全面提升品牌档次”“提高国际品牌经营比重”“引进世界顶级品牌”“建设国际一流商业街”之类的文字屡屡出现。 

  此外,有的中心城区还明确设定了商业街引进国际品牌的具体目标,提出要用3年时间使“国际品牌比重目前的65%上升到70%”。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国际品牌在这条商业街上的比重只有50%左右。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认为,商业街改造升级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把“一流”狭义地理解为国际品牌,那些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的品牌和商品,也可以是“一流”的。 

  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都表示,只要处于平等竞争的条件下,优秀的本土品牌不一定就比国际一线品牌差,更不用提那些“假洋品牌”了;本土品牌不要政府部门的特殊照顾、特别优惠,只要一个公正、平等的竞争机会,不能因为“血统问题”就剥夺其参与竞争的机会。 

  专家指出,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本土品牌及相关企业首先要练好“内功”,努力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品牌在市场中的谈判和竞争能力。但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企业不应盲目崇拜“洋品牌”,在商业街区规划、品牌招商时,应当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实际消费能力,设置科学合理的评判和选择标准,不能一窝蜂地追求引入海外品牌。 

  上海市政协委员、著名律师夏善晨表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审查力度,尤其要杜绝海外品牌在宣传过程中刻意夸大品牌知名度、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具体负责品牌战略实施的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政府部门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坚定不移,力度也不断加大,近期将进行一系列的协调沟通工作。但是,新一代消费群体对海外品牌的认知度较高,且已超越了以往对价值、质量、技术、服务的认知,因此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很重要,改变盲目崇拜“洋货”的消费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104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