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四次与王健林对话。
记得第一次是十年前王健林首次当选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时候。那时他是赫赫有名的地产商,针对我提出的房地产商是人民群众眼中坏人的问题,他对自己和同行进行了辩护。
后来,辩护的职责被“人民公敌”任志强勇敢地肩负起来。这个绰号叫任大炮的人不仅备受网友攻击谩骂,还曾享受过美国总统一样的待遇—在论坛上被愤怒的听众用鞋子攻击。
现在房地产不火了,国企老总老任也退休了,专注于祖国的生态环保事业,依旧风风火火。
同是军人出身的王健林却依然奋战在带领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线。
在新华网举办的思客论坛上,我作为对话嘉宾,又遇王健林。
他惊讶于儿子王思聪的网络爆红,并直言无论官二代还是富二代出问题,责任都在一代。
今天的王健林已是亚洲首富,并宣布万达未来转型的目标是去房地产化。在王健林主导的“2211战略”中提出,到2020年,做到企业资产2000亿美元、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1000亿美元、利润100亿美元。“这是我们追求的长期目标,来自房地产类的收入降到30%以内。”他说。
具体而言,要想完成这样的战略目标,万达未来的发展红利要由四个支柱产业带来:一是万达商业。把原来起家的基础公司变成一个商业服务公司,没有地产。二是文化集团。万达文化集团主要有四个控股公司,一是影视控股,二是体育控股。三是旅游控股,四是儿童娱乐。三是金融板块。万达将形成一个金融集团,有银行、保险、证券、支付公司、资产管理等。四是电子商务。
在转型中国,伴随着深化改革的进程,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一个民企要想顺利转型成功,必须同时占据政策红利和市场红利,万达集团在蜕变的过程中竟然把握得如此精确,令人叹服。
当然,当务之急是把握住“互联网+”背后的政府和市场双重机遇。
正在号召全公司员工拥抱互联网的王健林却将炮口对准了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互联网思维。
王健林说:我认为根本不存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怎么可能出现互联网思维呢?所有新的科技工具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具而已,运用工具叠加了实业当中能产生巨大的价值,但是不能说这个工具叫互联网思维,其实“创新思维”比较合理一点。
当下,全社会存在一股兜售互联网思维的浮躁热潮。出现了一些所谓“大师”,盲目夸大互联网神功,简直可以包治中国企业百病。而很多投资人也被各种新概念、新模式所蛊惑,一掷千金去试图获得超额的回报。
这种互联网“庞氏骗局”可能会唬住一些投机分子,但骗不了真正的企业家。
必须指出的是,“互联网+”的核心不在于互联网本身,现在除了类似万达集团这样的现金充裕、实体强大的公司外,很难有公司短期内去创造一个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比肩的BAT—马云和马化腾聊聊互联网思维倒挺靠谱的。
其余的想搭互联网便车的传统公司和新兴创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和“+”什么。
那就是说,对于处于世界产业链最低端的中国制造来说,在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西方主要工业国重回制造业、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国家将低端制造业承接转移釜底抽薪以后,中国“互联网+”的关键使命是利用这场用户和工具变革,倒逼实业升级转型,创新模式,塑造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
这场变革是用户推动的。抛开中国无以伦比的网民数量,一批新型消费群体正在左右未来商业的命运。80后、9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被称为二次元一族,习惯于图景思维,并逐步将传统的线下消费搬到网上完成,甚至生活娱乐的中心转换也在重塑现实和虚拟的权重,传统的生产、配送、支付模式正在发生剧烈变革,随着中国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成熟和移动互联的崛起,不拥抱互联网就是死路一条—这是用户思维,创新思维,而不是互联网思维。
也就是说,实体和互联的融合是成败的关键。随便你叫O2O还是B2C,反正发明概念是中国商业的强项。
迄今为止,用户引领的这场变革已经改变了媒体的命运,零售及支付的命运,正在改变一切生产制造商的命运。
但别怕。
如果你有生产受众认同的优质内容的能力,你可以在媒体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你能降低用户采购使用商品的成本,你就是未来的现代服务之王,如果你能创造出像苹果那样的产品和品牌,你依旧可以在全球市场纵横四海。
互联网天使的一面就是自由和共享的平台,向一切有梦想的人开放。
6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具体措施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同一天,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其中深意昭然若揭—以产品为入口,设计个性化、有品质的产品,为用户提供舒心的消费体验,是实施“互联网+”最基础和关键的一步。
王健林说:穿拖鞋、T恤就是互联网,穿西装打领带就不是互联网,这个观点完全站不住。他强调的是纪律和执行,而不是绚丽浮夸的口号。
这是一个拥抱互联网的成功实业家诚挚的忠告。
正如梦想人人都有,多数浪漫而天真,宛如伴随互联网纷飞的新奇的概念,但商业的成功永远属于有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