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大战一触即发
除了7—11和OK之间的角力,一直以社区为主攻目标的本土超市————宏城也于去年不声不响地开出了4间便利店;全国零售业龙头上海联华去年更是在穗一口气开出了21间便利店;本土零售巨子广百集团也试探性地开了一间便利店。
此外,上海“良友”、日本魅力便利连锁店等也在觊觎着广州市场。可以预见,2003年的羊城零售业不会再让超市、百货、大卖场等业态专美,便利店市场也已是硝烟弥漫,开战在即。
土洋商家加速扩张
昨日,记者在位于中山八路的OK旗舰店内看到,除日常生活品外,这里还供应着现场烘制的面包、即磨的冷热豆浆和咖啡。据介绍,广州的OK便利店推行年轻化、时尚化的高端市场路线,除主攻即制的面包糕点饮料外,猪扒饭盒、鸡扒饭盒及各类早、午套餐均将陆续推出。
由于开店成本小,便利店的扩张速度比起其他零售业态来说更为轰轰烈烈。据了解,目前在广州、深圳开店已超100家的7—11,在“收编”AM—PM后更显得信心十足,誓言到2004年在广东开到350家店;OK便利店3000多平方米的专业配送中心设在番禺,计划今年在穗开店30—50家,2004年开到50—70家,到2005年在全国的开店数要达到350家;而上海联华快客的胃口更大,计划今年在珠三角地区开到200家,2004年开到500家,到2005年开到1000间。
开店热会否迅速导致市场饱和、利润滑坡?业内人士对此倒很乐观。目前,在广州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便利店的零售额仅占8%左右,而在上海,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6%。据估计,广州市内可容纳的便利店在1000家—1500家之间,而到2002年年底,广州城区内连锁便利店总数只是100多家。因此对商家而言,快速扩张的一大目的是抢占店铺资源、抢占先机。有趣的是,在便利店热潮带动下,广州街头巷尾的不少士多店竟也摇身一变挂起了便利店的招牌。
将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当便利店以惊人的速度向广州渗透的同时,广州人也迅速地接受并开始享受便利店带来的种种便利。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便利店在时间上(大部分均24小时营业)及空间上(靠近居民区,方便市民就近购物),具有大卖场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在商品种类齐全、质量和服务上,又为街头巷尾的士多店所望尘莫及。有调查显示,曾经光顾便利店的广州人已超过九成,其中饮料和小食品是最热门的商品,而到便利店买早餐、吃中餐的人也在大幅增加。除以24小时不间断营业为揽客的“杀手锏”外,便利店还在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商,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包括为电话卡、羊城通充值,代缴煤气费、水电费、电话费,销售各类书报杂志和非处方常用药,彩色冲印甚至代办银行业务等。7—11不久前宣称,这一切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完全做到。
名词解释
便利店
早于上世纪80年代,很多家庭式小型零售店出现于广州街头,专售汽水、香烟、零食或水果,产生了第一代便利店。
其后,一些超市集团为拓展业务及增加据点而开设了一些“微型超市”,并称之为便利店,目标顾客以家庭主妇为主,这是第二代便利店。
接着,第三代便利店随着一些国际品牌的连锁便利店正式出现,它们的特色是提供24小时服务,目标顾客由家庭主妇转移至上班族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