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集团扩张的脚步未曾停止,7月3日,万达文化集团出资35.8亿领投同程旅游。不少人认为这一投资,是万达打造“旅游-文化-商业”线上线下产业链整合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际上,绿地、绿城、恒大等不少大型房企,早已开启了对全产业链“闭环”的争夺,而这背后是欲通过“系统集成整合服务”对智慧城市这块大蛋糕进行分食。
这能将房企带进一个超万亿规模的发展空间,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
各方抢占1.6万亿红利
“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低碳、生态城市等理念的发酵,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助推,智慧城市概念于2012年进入中国,并得到大力推行。”
据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开发及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罗元均介绍,“智慧城市”体现为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科技开发物质、信息、智力资源,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其在中国主要体现在智慧公共服务、智慧交通、智慧安居服务、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智慧教育文化服务,以及智慧城市综合体等几个方面。
从主体而言,在“智慧城市”涉及的漫长产业链中,以BAT为代表的运营方、集成服务的城市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方、垂直领域的建设服务方为主。
近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火热,越来越多企业从不同主体身份和应用途径切入,相关项目已达到2000多个,而随着今年4月住建部和科技部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公布,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也已超过500个。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智慧城市”总投资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将超过1.6万亿元。
随之而来,智慧城市的红利空间也将快速增长。
在第一太平戴维斯携手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举办的“未来之城——城市发展新思维”国际论坛上,对智慧城市话题有深入研究的奥雅纳高级规划师梁锦城表示,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历描绘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大致为:有意识尚无措施;已开展单项工程;单项工程获得政策担保;形成组织化的系统性形态;嵌入和根深于城市发展模式几个阶段。中国正处于第二向第三阶段过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成为智慧城市,但可预期的利益不少。
据介绍,在英国,智能电网网络的采用,花费大概在121亿,产生的利益则达到188亿,智能城市商业系统也产生了每年4080亿美元的价值。而在韩国,政府投资了20亿在Opendata,产生的经济回报则达220亿,另外提供了150000个工作机会。
标杆房企有机可寻
无论是从“城市集合服务运营商”的智慧城市主体角度,智慧城市综合体、智慧安居服务(含社区服务)的应用角度,还是承建“智慧城市”实体项目的传统开发角度,房地产企业面对“智慧城市”这块大蛋糕,都有机可寻。
今年被住建部纳入“智慧城市专项试点”的项目承建方绿城地产和绿城物业,就早已看到“安居”这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基本入口,其包括第三代智慧园区运营体系在内的新产品,主要都是基于合作或自行搭建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等技术,对住房、医疗、养老、安保、环保、家居、社区其他服务等,进行统一运营和改造。
就像绿城董事长宋卫平在日前的媒体会上提醒的那样:“房地产要在生活服务方面提升竞争力才有一席之地。”
而王健林的战略考量,更耐人寻味。“从万达做电商前,就有人说到万达完成‘闭环’这个概念,但王健林想的闭环,或许不只是仅仅完成从线上到线下的消费全过程,整个万达集团的产业链早已从商业地产延伸到文化、娱乐、旅游等相关产业,整合更多板块的内容,似乎是冲着整个智慧城市蓝图的商娱‘集成运营商’去的,为的是酝酿占领未来‘钱景’的更多端口。”有熟悉房企的智慧城市资深研究人士在上述国际论坛向记者表示。
“智慧城市概念下,更加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是房企必须接受的趋势,当人的需求在改变,他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方式,无论是运营还是思维。”罗元均表示。
多项难题待解
虽然“智慧城市”概念展现的是一片蓝海,但冲进蓝海之前,从上到下,都需要冲破一系列瓶颈。其中首要的问题之一,就是“钱”。
“‘智慧城市’等高投入工程完全依赖政府非常困难,在此背景下,PPP被认为是最好的运营方式,去年以来中央部委40多个文件力推PPP,2015年则是我国PPP实施的元年。”在“未来之城-城市发展新思维”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政企合作(PPP)研究室主任王守清向记者表示。
但其也指出,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PPP项目,同样面临缺乏协调机构和机制、政府信用差、金融体系垄断、企业信誉不佳等诸多问题,而这直接导致参与智慧城市建设PPP项目的开发商或其他方面,都有风险。
此外,我国的智慧城市,机制本身也缺乏统一明确的协调机制、考核体系、评估标准。“智慧城市”作为一种需要通过新技术和发展模式打造的新的城市形态,对新的理念和思维都有需求。
“这或许也是开发商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比成本更值得注意的问题。”罗元均指出,细化到智能楼宇、楼盘修建、环保材料运用等细节,成本和盈利或许不是最大问题,因为这能利用运营的调整、物业的增值进行弥补,更重要的其实是房企是否能意识到以人为本,以及人需求的改变。即使现在不一定赚得到钱,也一定要变,走下去一定有好处。
今日,前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也向记者直言,现在绝大多数开发商都在投资所谓“最容易卖掉的户型”,却不真正研究客户所需,保守使得行业创新力大大下降,导致盲目拿地、盲目生产、盲目销售的状况。
“不得已,我只能创业。”说着这句话的蔡雪梅,或许也在说,在“智慧城市”等时代风口下,房企必须迎接新思维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