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济减速和中国领导层推进的反腐影响,中国消费市场出现增长乏力,加上电商的冲击,中国部分购物中心面临倒闭潮。
这一影响还波及到进驻中国的外资企业,比如,泰国和英国的零售商已开始调整在华战略。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减速,更多商业设施遭淘汰的情况将难以避免。
一款品牌进口瓷器套装,如果在实体商场的价格比淘宝还要便宜,甚至与国外商场同价,而且还能送货上门,你会选择在哪里购买?或许很多人会在实体店直接下单。
当互联网逐渐渗透至商业的各个角落,尽管失意的传统商场通过增加餐饮等布局千方百计“引流”,但“试衣间”的窘境依然难以改观。究其原因,巨大的价格差是“阿喀琉斯之踵”。
“在与电商的竞争中经营陷入了困境”,坐落在成都繁华商业街春熙路上的购物中心“成都101购物艺术中心”5月中旬突然关店。
这座5层楼的商业设施于2014年9月刚刚开业。里面入驻了很多销售服装和生活杂货等商品的小型店铺,女店员说“这里店铺租金比较贵,所以商品的价格也偏高。”如果要比价格的话,这里的商品很难与随处可以找到低价商品的网店进行竞争。
在中国,商业设施倒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泰国尚泰集团旗下的购物中心尚泰百货8月底将在华关闭位于成都的最后一家店铺,正式撤出中国市场。尚泰百货最鼎盛时期曾在中国拥有4家店铺。英国零售商玛莎百货也决定8月之前关闭上海市内的5家店铺。据称,上海市内最近1年已有十几家百货店倒闭。
辽宁省沈阳市的购物中心“阳光百货”门口立着招募租户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全业态招商”。除商店和餐饮店以外,阳光百货还希望招募金融和办公室入驻其空闲的10万平方米空间。从广告牌似乎可以看出不管怎样也想先招满租户的迫切心情。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型百货已明确将要关店的数量达到38家。
其中,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百货、马莎百货,各为5家;华堂关店数目为4家;王府井、中都、NOVO、宝莱、尚泰等百货品牌也均有关店。
值得注意的是,关店现象最严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常州和青岛,表明百货关店的现象在一二三线城市都是非常明显的现象。
难以吸引顾客光顾的原因是商业设施的激增。中国地方政府为确保财源,不断地将土地的使用权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而开发商看好消费者随着收入增加,购物意愿增强,竞相在中国各地建设商业设施。
2014年中国商业设施净增面积约达1.2084亿平方米。按每栋商业设施平均5万平方米计算,中国一年增加了2千多栋商社设施。另有调查显示,仅中国50个主要城市的商业设施净增合计面积就比2年前增加了80%,达到5.6亿平方米。
一方面,中国的消费却陷入增长乏力。2014年中国的销售总额同比仅增11.9%。中国领导层推进的反腐运动导致珠宝首饰等奢侈品消费趋冷,而经济减速更加剧了商业设施的过剩状况。
另外,商业设施缺乏布局和运营经验也是使顾客远离的原因之一。例如,在很多商业设施都能找到“优衣库”和“ZARA”等,各处设施的差异很小。美国不动产服务公司DTZ指出,“如果不能按年龄层和收入层等锁定目标人群,商业设施今后的运营状况将愈发严峻。”
在中国内陆地区和地方城市还有很多在建的商业设施。如果继续盲目地开发下去,将很可能导致商业设施大量关闭,还会对就业造成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百货业态在华发展的缩水,主要因素是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当今消费者的需求之间有差距。
目前消费品市场整体涨幅趋缓,经营各项成本上升,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使得百货商场货品丰富的优势不再,经营者若不在定位和服务上花心思,“千店一面”的状态很难抓住消费者的心。
2014年中国的电商市场规模比上一年大幅增长50%,增至2.78万亿元。远远超过日本(2013年约为1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552.36亿元)。在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也超过了10%,网购已成为消费者轻松购物的重要途径。
被夺走顾客的实体店也将面临关门的风险。中国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大连万达集团开始通过互联网推出众筹项目,以寻求出路。万达将筹措到的资金用作商业设施“万达广场”的建设资金,并将一部分收益回馈出资者。
从外部筹措资金,能够分散商业设施陷入经营不善以及关闭的风险。在商业设施开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设施开发商采取与万达相同的举措。
相比百货商场的萧条,外资占据绝对优势的便利店业态却展现了逆市增长的姿态。便利店,缘起于美国,通常指规模较小,但货物种类多元、销售民生相关物资或食物的商店,其中也包含加油站附设商店,通常位于交通较为便捷之处,便利店有时被当作小型超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野村综研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经营便利店的15家主要代表性企业销售额增速为18.2%,远高出百货店9.6%,大型综超和超市7.8%的整体增速。
在网购和上门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绝大多数需求的情况下,线下零售业所能兜售的只有方便、愉悦的消费空间和体验。像代收快递、快捷廉价安全的餐饮……这些看似细小的服务,才是便利店业态逆市增长的最大优势。
以每百万人拥有便利店店铺数量统计,日本是388家,中国城市平均为54家,而且中国城市便利店单店平均销售水平也远落后于日本和台湾地区。
更需探讨的是,在与便利店相关政策的支持上还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的政策规定在便利店行业的适用性,以及便利店服务项目拓展所需的行政审批的效率问题,等等。
对于两种业态不同的发展势头,分析人士认为这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以至于将视角扩展到传统零售业与电商之间的关系皆是如此——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传统百货即时性、休闲性的消费体验,便利店的方便、廉价和快捷,都是其本身鲜明而难以取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