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自律之道造就成功 称:撤资是个天大的笑话

   2015-07-12 南方周末6710

    如果将人生定义为一个接连不断的修行,李嘉诚应该就是如此,他一路上都在挑战自己,完善自己,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直至修炼成“神”。李嘉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动笔写李嘉诚之前,我先在 Word 上敲了一行字 :将李嘉诚还原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

  一

  受挫的是,《孤独是他的能量》一文出来后,有朋友说,看到的还是一个“神”。这不是我要的结果。如果硬要找原因,我只能说,李嘉诚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一个常人。

  在采访之前,我和你一样,有着诸多想象。

  创业至今六十多年,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这个专题我前后操作近一个月。彼时,香港和内地媒体已经轰炸过一轮,我们介入时,其实已经很晚。但直觉告诉我,没有任何一个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是孤立存在的,通观已有报道,大家其实有意无意地将这个问题简单化。

  我决定回到事情的本源 :一是看他买了啥,卖了啥,先摒弃所有的其他推测,从商业逻辑上看是否有异常;二是回到第一现场香港,李嘉诚的发家之地,看看港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说,一个优质新闻有什么特征的话,那就是它层次的丰富性,它特有的复杂之美。我知道,我撞见了一个好题材。

  11 月 8 日,我接到了同事转来的信息,说李嘉诚愿意接受采访。这一天刚好是记者节,我记得那天的太阳很晃眼。在过去的若干年间,李嘉诚甚少接受媒体专访,而主动点名接受采访,更是前所未有。我更愿意将此理解为 :老先生有话要说。

  二

  按照约定,采访之前,我们递交了一个粗略的采访提纲——为了让现场采访更“有料”,一些问题被有意隐藏了起来。

  即便如此,提交的提纲中,亦不乏一些敏感话题。原以为,对方会将这些问题过滤掉,没想到,他们不但全部保留,还让我们可以有什么问什么。

  在敲定最终的采访之前,和对方往来邮件数十封,电话无数。李嘉诚方面的坦诚和开放,超出了预期。

  正式采访之前,我和编辑肖华准备了一份30个问题的清单。现场是四家媒体同时提问,大家在开始之前,大致敲定了一下规则:一个话题一个话题聊,每家轮流发问。最后,所有的问答共享。

  南方周末被排在最先。然而,如我们文章开头所写的,这是第一次没有第一个问题的采访——没等我们开口,李嘉诚就主动谈起了“撤资”风波,他一连重复了几遍 :“什么撤资,这是个天大的笑话。”

  现场大家围着圆桌而坐,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一张铭牌,写着各自名字和所属媒体。在这之前,李嘉诚给每人派了一张名片。李的名片很简单,上面没有头衔,只有李嘉诚的中英文名和他的办公电话。除此之外,还有一行小字 :本名片仅供通讯之用。

  李嘉诚的坦诚,同样出乎意料。

  一些问题,是我们之前已经提交了的,但大家基本没有按照这个来。实际上,现场的火药味非常浓,撤资、垄断、地产霸权、两个儿子的好坏、家族财富的传承以及和香港媒体的恩怨等,几乎都有涉及,而李嘉诚也几乎来者不拒,无所不答,无所不谈。

  采访原定两小时,李嘉诚甚至主动延长半小时。

  访问中给我冲击最大的,是李嘉诚主动提及大儿子李泽钜被绑架的往事。当时,我们正在聊他对儿子的评价,突然,肖华插了一句 :“张子强绑架你儿子的时候,你有劝他买进你的股票吗?”

  李嘉诚说:“绝对没有!”他正要展开话题,陪同的下属打断他,“这个话题我们不谈”。

  李嘉诚手一挥:“没事,这个可以讲。”

  在解释他为什么要给张子强十多亿赎金时,李嘉诚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他说,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我们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 5 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更让我意外的,是他在讲述这段往事时的平静。他的这种平静,是如何习得的?这是要多大的格局和胸怀,才可以做到?

  采访中,大部分时候,李嘉诚都沉浸在自己的逻辑之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对个别问题,他有些答非所问,但这依然不影响他的逻辑。

  说实话,没人指望能够通过两个半小时的聊天来了解一个人——尤其是像李嘉诚这样的一位传奇人物。但如同一位采访过他的记者感受到的那样,这种短暂的交流,给了我一个强烈的直觉 :世上的确存着两个李嘉诚。一个生活在公众塑造的虚拟世界之中,人们重复杜撰着他的无数传说 ;而另一个,则在静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且与这个喧嚣的世界很好地隔绝开来。

  对前一个李嘉诚,在上一个专题的操作中,我已了解得足够多 ;但是对后一个李嘉诚,我却知之甚少。这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三

  李嘉诚到底是如何成为今日的李嘉诚的?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他身边的人最清楚。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他的多位下属以及朋友,而他们,也都乐意谈谈他们理解的李嘉诚。从他们身上,我们获得了解读李嘉诚的几个密码 。

  一是他的少年经历。尼采说,那些杀不死你的,使你更强大。用在李嘉诚身上,可能再贴切不过。12岁,他就随父母逃难到香港,寄人篱下,亲眼目睹父亲由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沦为一文不值的工人。14 岁,便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一人撑起全家。在自己得了肺病,每天都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时,还不能对远在他乡的母亲和弟妹诉说半句……当一个人在自己 15 岁左右,经历丧父、养家、肺病、贫穷等挑战而没有被打垮时,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二是他早年的制造业经历。他的一位下属告诉我们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却忘记了他是做工厂出身的。”李对细节的把控,对世界经济的了解,甚至对政商关系、生意之道的理解,也大多在此时形成。这位下属将这个归结到李嘉诚早年的求生之道上——因为英语很蹩脚,但又要卖货给外商,李嘉诚便想出了一招 :货真价实。

  李嘉诚是将这个哲理践行到极致的人,正如他的这位朋友所说,这就像是李嘉诚的一个词典,他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当他的同辈企业家们因为政商关系、行骗造假而纷纷栽倒时,李嘉诚却成了不倒翁。

  三是李嘉诚独特的自处之道。攀上人生高峰的李嘉诚,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自律,但也有着常人无法到达的孤独。对他来说,他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真正的自己——所谓的自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将人生定义为一个接连不断的修行,我想,李嘉诚应该就是如此,他一路上都在挑战自己,完善自己,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直至修炼成“神”。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7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