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内资商业快速圈地暴露“金龟婿”情结

   2003-07-21 7080
联商网7月21日消息 2003年6月28日,上海美亚音像连锁经营有限公司收购了上海21世纪便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21世纪便利”),这是上海至今金额最大的一宗便利店收购案,同时被认为是一起成功的资本运作案,集中暴露了我国商业企业的“金龟婿”情结。上海美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亚投资”)是香港TOM.COM有限公司在上海的战略合作伙伴,上海美亚音像连锁经营有限公司是其旗下公司。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将这种资本运作比作是一种“走钢丝”行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信息部主任王耀更进一步直言,待嫁外资是国内商业企业现在的普遍心态。

  跑马圈地,待价而沽

  曾经作为21世纪便利咨询顾问的汪亮直言:“21世纪便利原来的投资方上海城开集团,在组建21世纪便利之初就计划着寻找一个好的买家。”“相比兄弟企业家得利超市去年2000万元的盈利而言,高速扩张的21世纪便利店则是亏损加剧。于是,在今年年初,上海城开集团便萌生了售卖便利店业务的念头。”21世纪便利店副总裁吴登祥也曾有此说法。上海城开集团(以下简称“上海城开”)党委副书记王一民向本报记者表示,上海城开和美亚投资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接力棒”,王一民解释,上海城开是第一棒,美亚投资是第二棒,后面也许还会有第三第四棒。

  王一民告诉记者,其实内地很多商家都想寻求与境外资本的合作,但成功操作的不多,上海良友便利店据说是成功吸纳了39%的外资。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的秘书长韩建华透露,永乐家电也不断地在与外资接触。据该协会介绍,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商业的发展就开始普遍提速,而大部分企业的心态都是为了提高身价,等待收购。汪亮也认为,国内商业企业都已纷纷瞄准了国外资本,不管是跑马圈地的还是正在联合的。业内私下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上海百联重组的初衷也并非为了与跨国零售商抗衡,而是要优化资产,提高外资收购的起点。当然,他指出,其中有纯粹的资本运作,也有想借外资进一步发展的商业行为。

  王一民认为,发生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国内商业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次是,超市与便利两大业态目前主要由国内资本主导,国外资本很有可能通过兼并收购国内商业企业的方式提高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上海交电家电行业协会的郭先生介绍说,其实,对国内商业有着浓厚兴趣的,不仅是境外的商业资本,还有境外的风险投资。有调查表明,在亚太区内,中国的吸引力最大,有87%的被访风险投资公司表示有意增加在中国的投资。而在2002年3月14日原外经贸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中,一般的商品批发、零售、物流配送,属于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范畴。而且就资金流动而言,由于商业领域竞争激烈,国有产业资本的退出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商业类公司有着极佳的地理位置以及销售网络,所以又是外资喜爱投资的行业。如此种种因素存在,使得商业领域的外资并购已风生水起,目前已较明显地体现为商业股走强。

  中、外资商业的时间竞赛

  中国商业联合会信息部主任王耀分析,由于各地方开始重视商业规划,重视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在某些业态上对进入都有了限制,使得一些商业网点成了稀缺资源,因此为国内商业企业跑马圈地然后待价而沽带来可能。但他直陈:“这种心态是很不好的,要不得”。王耀认为,国内商业企业的管理现状、人员状况等都被外资视为包袱。他提醒记者注意,像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零售业巨头都不是采取直接“接盘”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即使其他对国内商业网点感兴趣的外资,也都尽量避免与国内商业企业进行直接接触,而更有可能通过购买上市公司股份来巧妙接收商业网点资源。王耀认为,只要有实力,国内商业企业可以考虑抢占较好的地理位置发展较好的业态,但同时一定要在管理等方面真正进行优化,不要以为抢占了有利网点就一定能“卖出去”。

  汪亮将上海城开的这种资本运作比作是一种“走钢丝”的行为。据他介绍,在21世纪便利亏损7000万元的时候,上海城开曾经紧急邀集专家顾问咨询是否要继续撑下去?还要投入多少?由于上海城开的主业是房地产开发,在便利业态上的投入绝对值相对很低,因此能进行持续、强大的资金支持,当时,在已经投入1亿元的基础上,上海城开还计划再追加1亿元的投入,直至寻找到最佳的买家。

  上海城开在这一次对21世纪便利的运作中究竟赚了多少?据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冯先生介绍,大概是1亿元。而王一民介绍,成交价格是2亿元,投入有1亿多元。内资商业联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等待境外资本“金龟婿”,卖个好价钱,已经成了国内商业企业的普遍心态。有业内人士认为,面临压城的外资商业,国内商业企业的出路只有强强联合,迅速扩大规模,但国内商业企业的相互联合实在太困难。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做出的承诺,商业是我国首批向外资开放的行业。虽然距离开放还有一段时间,但今年2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公布的世界著名商业集团在华投资数量及未来投资计划表明,外商跨国商业集团进入中国的步伐已经大大加快,“他们是奔跑着进入中国”的。

  但叫人奇怪的是,在跨国零售业巨头越来越急、甚至不惜犯规的侵袭中,人们难以看到国内商家联合的行动,只见各自跑马圈地的阵阵浓烟。涌入商业的业外资本多了,但不管是旧有的还是新加入的,不管是否亏损,不管亏损多少,内资商业企业都在疯狂地跑马圈地,商业的门店就如雨后春笋。位居中国连锁业第一位的联华,在今年1月宣布将在全国开店1000家,预估销售额200多亿元人民币。自联华1991年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起,10年间开店总数不过1900多家,如今公司宣布一年内就要开1000家,如此速度,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大跃进”。而在国内便利店发展最为成熟的上海,也出现了虽然主要的便利店公司都在亏损但门店却在疾速扩张的现象。国内商业企业对于互相联合的想法越来越少,都一心等待境外“爱郎”前来。上海城开党委副书记王一民承认,国内商业企业少有联合的考虑。即使在政府的强势引导下,勉强走到一起,却鲜有成功的案例。今年4月轰动一时的上海百联集团重组一案,在重组之初,其前景就遭到各方的怀疑。至今,除了其中的百货业进行了重新挂牌之外,众人关注的业态、物流等实质性的重组还没有开始,其旗下居中国连锁业第一、第二的联华与华联的整合更是见不到一丝影子,挂职上海百联集团总裁的王宗南似乎仍然身心紧系联华。

  王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联合是国内商业企业惟一能走的路,但他对“国内商业企业互相联合的想法与可能越来越少,而且联合的也鲜有成功”的说法也无奈地表示认可。他介绍说,联合有三种方式:A、组织式,通过协会对同业态进行联合;B、吞并式,即企业间的大鱼吃小鱼;C、自愿式,企业间的自发联合。目前只有吞并式的联合较为成功。

  为什么国内商业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这般不顺畅呢?王耀分析了三点原因:1、在联合中协会的作用很重要,但由于政府做了很多协会该做的事,没有赋予协会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致使协会发展很慢,当然也没有在企业间的联合中充分发挥作用。2、联合体的位置摆不对。类似北京首联与上海百联这样的联合,参与联合的企业众多,领导更多,由于中国人“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心态,联合后的人事安排就显得困难重重。3、联合后资产的评估问题。目前国内对资产的评估缺少相应的参照标准,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的量化难度很大,联合的各方常会对此各执一词。

  或许由于想要赢得更多的时间来“装扮”,或许由于真的想要提高竞争力以一较高低,王耀表示,国内的确出现了“延迟境外资本进入商业”的呼声。他认为,不管怎样,外资始终是要进来的,目前国家不适宜对国内商业企业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而且从另一角度来看,竞争越残酷进步越快,在未来商业开放的三年到五年内,通过竞争淘汰,产生一批优秀的民族商业企业,届时国家才有必要考虑给予它们适当的扶持与保护。(消息来源:中国经营报 记者全秋梅)
标签: 外资|美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0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