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迎来两件喜事。它不仅在《财富》世界500强公布的榜单上稳居榜首,而且成功将1号店纳入囊中。
根据沃尔玛的公告,该公司已从中国平安和1号店原管理层——董事长于刚及CEO刘峻岭的手上完成了对1号店剩余49%的股权的收购。收购完成后,1号店成为沃尔玛全资控股公司。此外,1号店证实,于刚和刘峻岭正式离职。
从2008年创立至今,伴随着股东结构变更,1号店的规模日渐壮大,估值节节攀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个聪明的经营者,在不同的时期,借助不同的大股东成功“上位”的故事,最终达到了多赢的结局。
那么,行棋至今,谁是1号店的最大赢家?1号店管理层,中国平安,还是沃尔玛?
最大的赢家:于刚、刘峻岭
1号店成立于2008年,乍看当时中国的电商市场似乎满地黄金,实则不然。一些较早进入市场的企业,如阿里和京东已早早坐稳了电商市场的霸主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垄断格局。纵观2008年以后成立的电商企业,除了一些垂直类电商的互联网企业,如聚美优品等,至今仍存活的综合型电商企业实在是屈指可数,更不要说规模快速壮大。
那时,处于幼年期的1号店面临同样的问题。1号店在创业前期依靠大资本投入,期冀做大规模打响市场知名度。然而,巨大的资本投入亦让他们付出了代价。 2009年末,1号店虽快速扩张,营收却仍不足亿元,但此时,初期融资消耗所剩无几,如若业务快速扩大,后续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维持,当时得不到及时注资,1号店就会像许许多多的小电商一样,营运资金链将会枯竭。
据1号店内部知情人士透露,于刚和刘峻岭当时多方寻求帮助,在1号店“弹尽粮绝”的时候,中国平安慷慨解囊,愿意“雪中送炭”,收购非管理层股份以外股东的股份,同时注资并获得了一号店80%的股权。据上述知情人透露,当时,中国平安对1号店投资金额大概在2亿元左右,并在后续的几年,向1号店提供了大额低息贷款。于刚和刘峻岭从此成为“股东+职业经理人”。
除了把“炭”送来,平安把“造炭”的资源也带来了。
平安在向1号店注入资金的同时,还注入了大量采购资源。注资后,中国平安内部的采购业务大多通过1号店进行。
据1号店员工介绍,平安各大办公职场的IT资源、家具和装修乃至广告等大型采购项目均是通过1号店进行的。此外,平安还注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比如将万里通积分平台和1号店实现对接,平安信用卡的持卡人能用积分在1号店里购物。
这些举措让1号店的业绩在2010年便得到大幅提升。资料显示,2010年,1号店全年营业额超过8亿元。媒体报道称,2011年,1号店自有业务的销售仅仅6、7个亿,其他全部来自平安万里通和内采业务,金额高达15亿以上。此后几年,1号店的营收维持快速增长,而平安通过1号店的内采量占1号店采购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左右。
“于刚和刘峻岭很聪明,他们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钱只能‘治标’,开源的其中一个捷径是获得平安内部资源的支持。平安资源雄厚,若能与其打通,1号店不仅能活下来,营业额还会大幅提高。这样,它在资本市场的议价也能得到大大提升。”前述1号店内部人士说。
最终,1号店的销售和估值因平安的入主获大幅提升,1号店亦籍此吸引了沃尔玛的兴趣。据接近1号店的人士透露,该次收购对1号店的估值较2010年时有大幅提升。
事实上,除了钱,于刚和刘峻岭通过“潜心经营”,还收获了一个很有潜力的平台,并成为这个平台的控股股东。
于刚、刘峻岭二人在早前的媒体采访中透露,两人新的职业规划是运作医药电商“壹药网”,而医疗正成为互联网+最大的风口之一。
据1号店内部某中层回忆,壹药网是由中国平安向1号店“注入”的。
“当时平安正打造医网、药网、信息网‘三网合一’战略,收购了广东保利祝福你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并申请获得了网上售药资格,打算发展网上药店。在收购一号店后,平安将发展药网的重任交给1号店,将其变更为广东壹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1号药店’,并以收购原价转让给了1号店。”该中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