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北外滩的白玉兰广场,原本准备今年开业,但因多种原因目前已延迟到明年才能开业。无独有偶,上海虹桥商务区由瑞安集团开发的购物中心项目虹桥天地更是几度延迟。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记者深度调研获悉,近年来,由于诸多资本涌入商业地产市场,导致每年全国购物中心过度开发,继而让购物中心集体遭遇工程延期、招商困难,部分地区的零售项目空置率甚至高达40%,使很多项目无法如期开业。但不少开发商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这让购物中心营运者陷入尴尬。
随着零售物业市场体量和版图的快速扩张,诸多“后遗症”出现。最让人头痛的当属招商。
“目前整个商业地产的市场供应非常大,但是零售行业受到电商冲击却在不断下行,因此很多购物中心招商的时候都面临尴尬。小的品牌想进来但是我们不愿意给他们铺位,大品牌对于租金的要求非常苛刻,还需要我们补贴装修。比如目前A&F,MK,Kate Spade这几个轻奢品牌目前就非常火爆,招商难度非常大。”一位从事招商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在招商遭遇巨大难度后,不少购物中心的空置率上升。这一点在某些供应集中且消费人口尚待培养的新兴商圈将尤为明显。同时项目间的竞争升级将进一步强化市场的租户主导特征,租金的上涨空间料将持续受限。
世邦魏理仕统计显示,在中国,沈阳是第一个显现零售物业供过于求风险的城市。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沈阳的空置率仍高达19.1%。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沈阳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奢饰品牌进驻(全国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尽管沈阳人均零售商业面积已是全国最高,但未来三年仍陆续有150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落成。在沈阳和无锡,部分零售项目的空置率甚至高达40%。
上述种种原因也导致购物中心利润下滑。
高纬环球数据显示,上海购物中心的毛收益率已经从2008年的9%降低到2015年的4.91%。“以往一个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可能7-10年可以回本,如今估计起码要10年以上才能回本。”RET睿意德商业服务部董事杜斌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