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今天,洋快餐入华已经30年。30年间,社会风云变幻,行业阴晴转换,洋快餐也经历了从标杆到挣扎者的激荡时光。最近两年媒体上不时曝出麦大叔陷入中年危机,肯爷爷也已老态龙钟。曾经贵为行业标杆的洋快餐巨头已经陷入到了竞争困境中,其姿势不再是领跑者的意气风发,而变成了陷入泥沼的挣扎与困顿。
1、休闲型餐饮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餐饮人有个误区,好像只有“正餐菜系”才是餐饮,无论是餐饮协会、组织机构基本上都是些做正餐的人,导致餐饮圈其实很小。首先理解,餐饮,是餐+饮(吃+喝),所以,并非只有开饭店餐厅的才叫做餐饮的。
休闲餐饮的空间还有巨大的市场,从K&M的动作来看,都加入了咖啡饮品,开始改造环境氛围,从一个单纯追求速度的快餐过度成为“吃+喝”的休闲餐饮。而在这个方面,星巴克绝对是休闲餐饮模式的引导者,还有近两年十分火爆的漫咖啡,在“吃+喝”方面做得非常好;对于正餐型餐饮,无论是大众快时尚(外婆家)还是娱乐主题性(水货)在喝方面都做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而许多传统中餐基本还停留在鲜榨果汁这个层面。
如今的吃饭,已经不仅仅为了吃饱肚子,休闲型餐饮,不仅可以解决正餐的需求,还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干吃饭以外的事情“聚会、聊天、谈工作、发呆、阅读…”,尤其跨界创业者可以多考虑这个品类。
2、做有温度的品牌
K&M从过去冷冰的讲究产品功效的品牌,到后来越来越关注消费者情感和内心的品牌,品牌不仅需要高度、深度更需要温度,M每次都会融合当下最热门的卡通片来进行与新生代互动,比如现在推出的“麦当劳+小黄人”,不仅增添一系列的玩偶礼物,还将大量小黄人场景应用到空间里。
而这种品牌温度,我们通俗的理解“品牌文化的应用,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和互动”,这种文化不是简单写几幅字做几个海报,而是真正融入到品牌里去。
许多品牌在诞生之初都会花大力气请设计公司,其实无论再牛逼的公司,也只能完成品牌的二分之一工作,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个工作,需要后期大量的品牌管理工作,所以,一定要成立并且重视品牌管理工作(企划部、品管部),基因再好的孩子成长也需要用心的管理。
3、所有品牌都有生命周期
强大如K&M的品牌,都在逐年下滑,或许有一天也会面临破产,就如同诺基亚、柯达般,这个时代谁都不敢吹牛皮。品牌如人,有生有死,有年轻的巅峰,也有老年的衰退,正常的理解一个品牌就好,很多老企业为啥转型中转不过,就是因为不愿意面对现实。
其实,多品牌战略是适合餐饮行业的,餐饮是多变而脆弱的,竞争是残酷而激烈的,顾客是善变而现实的;当然,国内许多大佬常言此生做好一个品牌,我并不否认这种想法,各有所道,至少我觉得专注并不代表只能做一个品牌。
洋快餐的生与死,侧面也反映了中国本土餐企的成长历程;突然想起诺基亚售卖给微软那天CEO奥利拉一句让全世界动容的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或许有一天,K&M也会退出中国市场,并不是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很多人在更努力地超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