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发源于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蓬勃发展的美国汽车业带动了人口从城市向郊区分流,围绕这部分居民量身定做的商业体系就是现在俗称的“社区商业”。它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作为“黄金2公里磁场”,社区商业以其无可替代的便利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留有一席之地。
近几年来,城市综合体异军突起,面对其业态的丰富化、时尚化和休闲化等优势,社区商业似乎并不景气。然而,伴随着大型综合体空置率高、招商难、租金回报率低等核心问题,以便利店、小餐馆等为代表的社区商业,开始重返聚光灯之下。
便利店——传统社区商业的繁荣
沈女士是从去年盘下了小区门口的便利店。“当时我就想,我老公就在附近上班,孩子也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了,附近的幼儿园也不少。反正我在家也没啥事干,开家便利店也算是有个上班的地方,赚上一个人的工资应该没什么问题。”沈女士谈到开便利店的初衷时说道。一年过去了,便利店周围的火锅店、美容店纷纷倒闭,沈女士的便利店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小区入住的业主越来越多,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今年我们店里根据一些业主的反映就增加了不少商品,水果、蔬菜的种类也多了,还与熟食店合作增加了熟食供应。”
陈先生就是沈女士便利店的常客。“平常上班挺忙,没时间也不值得为了一些日用品跑那么老远到超市去。尤其是晚上下班,就在楼下的便利店买一些菜、馒头啥的挺方便,而且我感觉价格也不比超市的贵。”陈先生有一次就惊奇地发现,一模一样的一款洗洁精,超市一瓶卖5.9元,而便利店仅卖5元。“两样东西我用起来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价格差那么多,而且超市的居然更贵。”好奇的陈先生还专门问过超市里的售货员,“当时,售货员也挺尴尬地笑着说,不同地方的标价是会有不一样的。”陈先生打算以后购物的时候多留点心,“谁更实惠还不好说呢。”杨小姐时不时也会去便利店买点东西。“买的不多,但肯定会去,至少混个脸熟。”杨小姐想跟沈女士混脸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家便利店是许多快递的“中转站”。“有的时候人家快递送货,我又不在家,快递就会把货放在这里。老来麻烦人家不买点东西感觉不好意思。”杨小姐说。
便利店发展是社区商业繁荣的一个缩影。“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区商业,它将是商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高大上的商业综合体相去甚远的社区商业,在经受了互联网的冲击之后,仍将是未来商业的主流模式之一。”业内人士认为,像早餐店、理发店、美容店、便利店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须消费项目,属于刚性需求,生命力自然旺盛。
社区小厨房——现代社区商业的创新样本
以前的社区商业模式,多以个体商店转型发展为主,一般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品牌支撑。这样一来,社区商业的发展就受到一定制约。而随着市民对社区商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大的商业企业也纷纷嗅到社区商业的商机,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商企极大拓展业务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市民提供便利。
马家私房面社区便民小厨房今年6月份进驻保利拉菲小区。“我们的便民小厨房是马家私房面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主要服务社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生鲜食品,并提供私人订制食品及代加工产品服务。”便民小厨房的店长郭先生告诉记者,社区便民小厨房的模式是马家私房面进驻社区的一种尝试。“我们的小厨房的目标消费群体很明确,就是保利拉菲公馆的业主。业主们可以电话、微信订货,我们送货到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食材都是来自马家私房面的中央厨房。它是西北地区食品加工规模最大、设备设施最先进、管理最规范的标准化中央厨房,所以我们的食材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目前我们的经营状况还算不错。”郭店长介绍,保利拉菲公馆的便民小厨房是马家私房面尝试的第一家便民小厨房。“如果这种模式成功的话,应该还有第二家、第三家便民小厨房。”
显然,马家私房面便民小厨房的模式已经有人开始关注。就在便民小厨房10米不到的地方,巴盟人家健康食品线下体验店正在装修。“这种店对业主来说确实方便了不少,蔬菜的种类也比便利店多了许多,质量也有了保障,不过两家店离这么近生意很可能会受影响,毕竟业主就那么多。”保利拉菲物业的工作人员跟记者聊到。
统计显示,在国外,社区商业早已成为居民综合消费的载体,约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商业发展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越来越大,以大型综合体、大型交通型购物中心为主要表现形式;另一种则会越来越小,做小社区。而这种小型的商业,即社区化的商业一定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最便利、最重要的一个零售终端。”专家表示,社区商业未来一定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最重要的功能场所。因为,“零时间成本”是社区商业的最大特色。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大部分人都急于回家休息。在这一情况下,社区商业就成了人们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