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将迎20岁“生日” 一手好牌待突围

   2015-09-22 3130

  上下九步行街东起上下九路、西至第十甫西、横贯宝华路、文昌路,全长1237米,步行街上店铺林立,各类商铺 300多家,日客流量达60万次,荟萃了岭南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

  9月30日,上下九步行街将迎来20岁的“生日”。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一路东拓,大型综合商业体的不断涌现,人们不禁疑惑:上下九商业的路子会不会越走越窄?本报记者从老店、小店、建筑、饮食、文化等方面盘点上下九步行街,思考它的突围之道。

  对此商家和专家都信心十足。这份优势便是上下九周边的广府文化遗传。西关风情特色的华林禅寺、五眼井、文塔、西关大屋保护区、陈家祠、仁威庙以及沙面欧陆风情区。“你不亲自来看看这些地方,等于没有来过上下九。”这便是上下九繁华不息的底气和再铸辉煌的动力。

  传统牌:怀念旧滋味 请到老店来

  在店里工作10多年,胡光健见证有些小情侣从两人一碗双皮奶到成立家庭,然后携儿带女来店里重温当年的温馨;也亲眼见过一群老顾客固定在此每朝一聚、吃面聊天……

  早在6世纪20年代,上下九一带已成为商业聚集地,历经时代变迁,滋育出影响世界商业格局的十三行,成为广州与全国及海外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和市民息息相关,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非上下九步行街上的各种老字号莫属,除了莲香楼、陶陶居、皇上皇这些大名鼎鼎的老字号,还有不少只有走进上下九,你才会猛然想起的老品牌、旧商家,它们可能已成人们的“童年记忆”,在滔滔商业大潮下,奋力坚守,努力改革,走出新的路子。

  第十甫路的老字号“南信牛奶甜品专家”,在广州可谓只此一家。“从小在南信吃到大”的广州人胡光健,10多年前成为南信甜品的“学师仔”。如今,已是副经理的他,在店里负责管控出品质量,每天都要细品厨房出品的双皮奶够不够滑、甜度如何……但他说,这碗双皮奶,他至今仍未食厌。

  快到20岁的时候,胡光健成为南信的一名“学师仔”,那时,他每天6时开始进厨房,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如果说出师,3个月就可以,但是要做到师傅真正满意,怎么都要一年时间。为了偷师学多点,当然要多给心机。”

  胡光健笑着回忆,在店铺的窗边位置,他透过玻璃指了指斜对面,“我小时候就住在这附近”。他当年五六岁,在别人家的孩子打酱油的年纪,他则是捧着个口盅,自己过来买牛奶喝。“阿妈话,南信的牛奶靓,好饮。所以我可以说在这里从小吃到大了。”

  老西关的人情味道令胡光健怀念,但他也觉察到,店里的老街坊已经越来越少,而照着网上的“攻略”慕名而来的游客却越来越多。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南信也在适应新一代的口味。在后来尝试新品种时,因为增加了制作的步骤,也遇上了老师傅的反对,每样创新品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水”、受到食客欢迎,最终才能在菜单上拥有“立足之地”。

  南信店面内有30多张圆桌,等位是常见场景。但为了保持出品水准、担心加盟店出品质量不稳定影响老字号招牌,这间80年的老字号,坚持“不开分店、不开加盟店”的原则,在广州只此一家,“这样,大家想吃传统、怀旧的甜品时,都能想到来上下九的南信”。

  差异牌:大店产业化 小店个性化

  “要和大型金店比产业化、比潮流,我们很难赢,所以‘差异化’才是我们生存的土壤。”秀丽民间首饰厂“话事人”邓志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如今首饰铺的生存状况,“就像服装业一样,虽然越来越少人会量体裁衣,但总有驼背的人,就算为了这类有特殊要求的人,也需要裁缝店。”

  上下九曾在上世纪60年代改名叫秀丽路。如今,走在上下九步行街,仍然存留着带有这个老名字的店家,一个是秀丽水瓶屋,另一个是秀丽民间首饰厂。这两间老店的兴衰起落,对于这条街上的个体户来说,极具有代表性。

  “老板,帮我换个内胆。”“老板,这个热水瓶我实在舍不得丢,帮我修一修吧。”在第十甫路153号的秀丽水瓶屋,来光顾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顾客,老板熟悉地接过水瓶,往铺后的小窗口一递。络绎不绝的游客行人,更多的只是饶有兴致地看看这个极具年代感的招牌和货品,按下手机快门然后离开。面对着记者提出采访的要求,年过半百的工作人员摆摆手。虽然他不愿谈及水瓶屋的生意,但可以看到,除了热水瓶、水瓶塞等传统商品,如今还摆放着电蚊拍、饭盒、晾衣夹等日常物品。“我们还是想低调一点,能做多久算多久……” 

  另一家“秀丽”老店是秀丽民间首饰厂,坐落在第十甫路38号,柜台后方,老师傅们在台灯下细心雕琢。

  对于一门老手艺行当来说,如何进行业态升级,保持活力,是这间有着35年历史的老字号的挑战。但店铺的“话事人”邓志达却直言不害怕挑战,“一路走来,我们走得并不平坦,但胜在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他回忆,在改革开放以前,这里曾是一家专做五金的街道企业。到1980年,还是毛头小伙的邓志达做完知青回省城。“以前曾经跟着师傅学打金,刚回广州也没找到工作,就打算接手这间五金铺转作打金铺。”

  邓志达回忆,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打金铺火了,几乎每天店门口都排起长龙,女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珍藏的首饰,改成最新式的款式。

  大约10年前,新挑战又来临了。越来越多香港大型珠宝店涌入内地,像秀丽一样的小金铺受到了极大冲击。“困难出现的时候,意味着再一次的改变。”于是,邓志达决定通过“个性化”定制抗衡“产业化”的珠宝店。

  今年七夕,两个年轻人拿着两个“五角”硬币到店内,要求在硬币上镶嵌银饰。邓志达笑着说,当他了解原来这两个硬币是顾客的定情信物时,他欣然同意。他笑言,这么多年来,除了硬币,店铺还镶嵌过虎牙、狼牙、豌豆等各种奇形怪状的首饰或纪念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1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