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三大电商巨头,销售额占了我国网络零售额的82.9%。电商的到来冲击着传统商业,许多大型综合体经营不善纷纷关门,而邻里商业却几乎不受影响,在电商和综合体的夹击下成功突围。
电商来势汹汹却无法取代社区商业
从淘宝、京东等把11.11、12.12等变成购物狂的节日开始,电商已经成为实体商铺最大的竞争对手。然而尽管如此,以家庭消费、朋友聚会、个人休闲提供的实体商业场所,仍然拥有电商无法替代的服务与体验,特别是社区邻里商业,因服务性质太强,“短平快”的销售模式更是无法被业主割舍。
“居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消费需要在社区商业里实现,未来这个比例还将持续上升,甚至达到2/3。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社区商业仍然大有可为。”华西城市与房产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温利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商销售的产品更多是标准化产品,比如电视、衣服、箱包等,而社区商业未来的定位应该是教育、医疗、生活等服务性产品的提供,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社区服务是电商不能完全覆盖和提供的。在今年蓝光COCO锦绣红街举行的一次社区商业招商活动中,除了一些超市购物类商家,出现得更多的则是餐饮店、洗衣店、发艺工作室、皮具保养店、社区门诊等服务性商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社区商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餐饮店就是电商平台无法提供的服务,而洗衣店、理发店、社区门诊等更是天猫、京东等电商无法企及的社区产品。
众多开发商聚焦社区商业用心做服务
此外,社区商业以丰富的业态组合,便捷的吃喝游乐休闲生活服务,全年龄层段的覆盖,把握所在区域的常态消费,促进了商业和住宅以更良性的形态融合发展。
因此,诸多开发商开始把商业地产开发的目光聚集到社区商业上。
某国内知名房企基于社区商业在去年提出了“最后一公里”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的商户包括生鲜便利、蔬果配送、特色餐饮、儿童托班、社区诊所、艺术培训、健身会所,衣食住行、生活所需无所不包,从小孩到老人都可以获得更好的服务。
但是,成都市场上最早做社区商业的无疑是蓝光地产(相关干货),其近几年深耕社区商业,已开发出了“蓝商街”这样的第四代街区商业。这些年来,蓝光地产开发的全新商业地产红街、耍街系列,其体验式的社区商业模式亮相伊始就引发了业内外的强烈关注。蓝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社区商业将更具活力,“以蓝光为首的社区式商业,如红街、耍街系列顺应了成都人消费习惯的传统与变化,既要区域中心的地段价值,也要成熟商圈的商业价值,同时商业更开放,更具吸引力,消费频次更高。”
如位于“城北”核心位置的COCO国际红街,4万方的商业体量在区域具有唯一性,6米层高、多餐饮业态的打造也对周边群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谓是蓝光第四代街区商业“蓝商街”的代表。
显然,在电商时代的冲击下,作为成都商业地产领军企业的蓝光,无疑最早发现了新的商业兴趣点。而体验式社区商业模式转型能否转换成持久的业绩增量,一切仍然有待时间和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