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196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泉州视察时留下这句诗。“南北一长街”指的就是泉州市区中山路。今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的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
然而,泉州中山路在岁月流转中老态初现:骑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交通不便居民外迁、沿街商业业态转型阵痛……如何在改善中山路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激发街区活力的同时,又能延续和保护古街的风貌,成为泉州市民关注的焦点。
历史
一条中山路 半部泉州史
中山路原名七贤路,192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现名。中山路全长约2.5公里,贯穿古城南北,几乎呈直线畅通无阻;路宽约10米到20米,两侧绿树掩映,皆为南方骑楼式建筑,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特色建筑 商业繁荣
骑楼俗称“雨脚架”,典型的民居和街坊特色;沿街面用柱廊式骑楼,高二层、三层、四层,高低错落有致;楼与楼相连,临街设店,里屋及楼上为居室或贮存货物。
中山路位于市中心,加上沿街商店邻里,物品供应齐全,人们行走其间,能买到所需的各类物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地段。这里汇集了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珍贵建筑,有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堪称闽南地区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其建筑风格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体现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遍地文物 底蕴深厚
中山路贯穿古城南北,串联起自唐代以来泉州古城历次扩展所形成的朝天门、泉山门、德济门等各座城池的重要城门遗址或者旧址,街区中仍保留大量展示各个时期城垣形制的重要设施遗址。
中山路街区经文物部门核定颁布的地上、地下文物保护单位共10处,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古街保护 再获殊荣
为了保护中山路古街的历史风貌,泉州市政府于2000年启动实施“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2001年,“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2010年5月,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今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福建入选的街区包括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现状 显露疲态 繁华褪去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山路,显露出岁月冲洗后的疲态。破旧的骑楼年久失修,部分出现了倒塌,各类老化的基础设施未得到及时修缮;多年来沿街商铺租金居高不下,加上新兴商业综合体以及电商的冲击,曾经繁华的中山路商业圈慢慢衰退。
骑楼倒塌 设施老化
日前,中山南路7号、9号、11号三座骑楼临街一侧建筑突然倒塌,一名男子被困,随后被赶来的消防人员救出,所幸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今年57岁的陈金瑞在中山路595号经营一家佛具用品店,在他的指引下,记者在店铺3楼看到,房顶的木制横梁早已腐朽,被砖瓦压弯,出现裂痕。另一房间内,屋顶已倒塌,地上散落着砖瓦碎石。“屋顶倒塌后,房子一直漏水,今年请人在屋顶上安装了一块铁板挡雨。”陈金瑞无奈地说。
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中山路。在中山南路,不少店面前的吊顶都有不同程度损坏,一些店面门前的吊顶缺失严重,有的吊顶甚至悬空,摇摇欲坠。在脱落的吊顶内部以及店铺外墙上,各种电线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旦出现短路,极可能引发火灾。
商业转型 氛围渐淡
与中山南路的破败相比,中山中路与中山北路商铺林立,首饰店、服装店、餐饮店齐聚。然而,随着租金的提升,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兴起以及网络电商的冲击,曾经繁华的中山路商圈开始变得萧条。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提起购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山路。”今年50岁的黄先生说,中山路拥有辉煌的商业历史,承载了许多泉州人的记忆。近几年来,随着城市中心往东移,很多老城区的住户都搬到城东、东海等新片区,一些老店也相继关闭或转让。
出路 找准街区定位 避免同质化竞争
建议一: 修复破损骑楼 完善相关设施
年久失修的骑楼,日渐破败的基础设施,成为制约中山路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山路不少骑楼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导致一些骑楼在翻修或翻建过程中,遭遇各类问题。”鲤城区临江街道新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郭毓锋建议,相关部门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骑楼,在申请翻建时灵活处理。比如,在不改变原有产权的情况下,让骑楼业主的后代或实际使用骑楼的人进行翻建。
鲤城区临江街道办主任倪著佳建议,对于申请骑楼危房翻建的业主,相关部门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提高业主翻建危房的积极性。市政协委员、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吕振利建议,政府尽快对整条中山路骑楼进行摸底和安全鉴定。
建议二:政府统一修缮 发展特色产业
市民李先生认为,居民自行翻建风格不一,不利于保持中山路的整体风貌;如果能由政府统一对外墙面进行清洗,对破损墙面用相应的原材料进行修补,使质感、颜色等与原旧墙面一致,这样既能保持中山路的原貌,又能重现中山路的光彩。
倪著佳也呼吁,相关部门可借鉴福州三坊七巷、四川成都宽窄巷保护经验,选取中山路的一段做试点,对两侧骑楼进行统一收购,进行保护性的修缮,统一调整业态,发展古城特色文化产业。
建议三:引进专业公司 准确规划定位
市政协委员孙亚宏认为,政府应对中山路的业态进行梳理,让与古城文化毫不相干且会造成破坏的产业尽早退出,否则中山路将不堪重负。他建议,中山路应进行重新定位,开发成旅游胜地。
“政府对中山路要有一个规划和准确的定位,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市民吴先生建议,可以通过引进专业化的公司,统一开发统一运营。同时,应在中山路周边多件停车位,解决配套问题,交通便捷后,商圈吸引力自然就提高。
部门 已请专家规划 11月底有望出方案
记者从市规划部门了解到,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自今年5月启动,初步规划方案有望11月完成。
目前,市规划部门已委托清华大学专家张杰,对中山路进行的系统保护进行规划,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基础上,对中山路骑楼建筑、绿化等所有方面进行详细梳理。张杰教授此前担任泉州西街、晋江五店市的规划工作,对泉州古城有比较深的了解。
据悉,本次纳入街区保护规划的中山路,面积约为37.5公顷,将确定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对象,划定各类保护界线,调整土地利用性质,确定保护区内的人口和建筑容量,并进行交通组织、建筑高度控制、空间景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各项市政设施等规划。
他山之石
福州三坊七巷:
打造海峡两岸特色商品一条街
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古建筑缺乏保护,乱搭建、破坏严重,同时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005年以来,三坊七巷管委会分别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编制了保护规划,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部门、多专业、多渠道合作的项目责任运作模式。如今的三坊七巷已辟为福州市传统手工艺、名小吃和海峡两岸特色商品市场一条街,人流旺盛。街两边的三坊和七巷大多保持幽巷深宅风貌,成为都市闹中取静的黄金地。
厦门中山路:
改成步行街完整保存风貌建筑
2006年,厦门中山路拆除20世纪80年代添加的街道护栏,改造为步行街。中山路秉持重现老厦门的态度,四处寻访老匠人,到处收集旧材料,历时一年,复原传统工艺,使得文物古迹、风貌建筑得以完整保存。同时采取政府主导、商家配合的原则,在新入驻企业准备装修时,严格要求商家做好占道手续报备,外墙施工方案须经规划和建设等部门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