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店经历了一轮关店潮后,超市连锁业者又开始经历关店“阵痛”。近日有消息称,华润系麾下的健与美零售连锁店采活(VIVO)拟全线关门停业。除此之外,区域零售龙头企业人人乐也发布最新公告,称计划在本年度关闭15家业绩不佳门店,以集中资源加快推动战略转型。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现在关掉的门店很多都是2004至2008年间零售业繁荣时期开的,此轮关店现象的背后,是零售企业为当年的疯狂扩张埋单。
现象:零售企业纷纷关闭亏损门店
采活是时尚概念健与美零售连锁品牌,隶属于华润集团在香港上市的华润创业,2010年10月在香港开出第一家门店,并于2011年进入内地市场,目前在广州有G5停机坪、太古汇、花城汇三家店面。10月中旬,采活通过官方微博对外宣布,“因业务调整,公司决定自2015年9月1日起陆续停止旗下门店对外营业,您在本店购买的商品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售后服务时,请在2015年12月31日前咨询办理。”
采活方面表示,全国内的门店将在12月31日前全部停止对外营业,公司员工可能分流到华润旗下高端超市Ole或其他岗位。日前,记者登录采活官网,发现页面已经自动跳转到了Ole超市官网。
和采活相比,人人乐关闭门店的时间更早。根据人人乐10月14日的公告,公司预告今年前三季度净利为亏损1.2亿元到1.5亿元。据,2014年,人人乐已经关闭了18家亏损门店。截至2015年6月,人人乐共有121家门店,关闭15家后还剩余106家,集中在深圳、西安、重庆、成都、南宁、天津六个区域。
此前,人人乐董秘石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外部环境电商剧烈冲击,经济下行,前几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卖场关店已经常态化;对于内部而言,今年整体财报也确实不好看,这些亏损的门店他们感觉已经扭亏无望,又占用了太多资源,所以选择关店。
原因:开店过多外加电商冲击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10月14日发布的零售监测信息,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累计同比增长0.4%,低于今年上半年累计增速。其中,9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1.6%,增速相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由此预测四季度商品销售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然而,相对于疲软的传统百货零售,各大电商的表现可谓强势。今年8月,阿里发布的截至2015年6月30日最新财报显示,阿里前6个月总营收202.45亿元,其中157.12亿元来自中国零售平台。京东第二季度业绩则显示,京东第二季度交易总额达到1145亿元,同比大增82%,单季交易额首次破千亿。所以对于很多业态来讲,竞争压力都是电商分流造成的。
除此以外,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也让“关店潮”成为必然。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关掉的门店很多都是2004-2008年间零售业繁荣时期开的,彼时租金、人力成本都低,消费者对电商接触甚少,大卖场基本上开一家火一家。而现在那样的时代已经结束,关掉亏损店铺不可避免。
从大环境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的零售业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0.6%,但增速较2014年同期的12.4%出现了下滑。
同时,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零售业内部的盲目增量也为行业带来了负担。根据联商网监测的国内主要零售企业开关店情况,今年上半年,主要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一共新开门店208家,差不多是关店数量的2倍。商业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实际销售和消费的增长,当经济出现下滑时,大量的店铺将会被空置,就意味着很多店会关闭。例如此前沃尔玛的关店潮,也正是为当年的疯狂扩张埋单。
转向:零售业转型升级之路不易
人人乐方面表示,关店之举有利于自身集中资源投入社区超市的转型。从去年开始,人人乐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社区超市的摸索上,效果也比较显著。据了解,去年第四季度人人乐社区超市销售额增长幅度达到20%左右。同时,为配合社区超市战略,人人乐上线了O2O电商平台,在深圳、西安等主力城市开始试运行。
有分析指出,目前华润系的整体策略就是怎么止损怎么做,将一些难以赚钱的板块关停或剥离,尽量让华润在资本市场看起来“体面”。因而此前上市公司华润创业剥离零售业务,将食品啤酒作为主业,原因很简单,零售板块业绩不佳,会拖累上市公司财务表现。华润创业甚至拟更名为华润啤酒,其上市公司弃零售业务的决心可见一斑。
近期,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深国投投资有限公司拟以合计约33.35亿元的挂牌价格,转让所持的21家沃尔玛的35%股权和相关债权。此举也被业界认为是华润系不看好低迷的零售业务而卖以回笼资金之举。
面对零售业的寒冬,行业内纷纷转型求发展,试水O2O、体验式购物等业态模式,转型购物中心,或跨领域经营等,然而转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转型姿势”?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网络购物全面取代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的情况不会出现,但网络购物作为新兴零售业态的地位已经确立,传统零售商仍将面临拓展融合电子商务的全渠道挑战。如何将逐渐被分流的消费者延展至电商时代,这是传统零售商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