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去与留:不是意气之争 而是在商言商趋利行为

   2015-11-03 5530

  怕李嘉诚“跑了”的爱国者,暂且不必惊慌。李氏内地资产,去者逾千亿,留者亦逾千亿。但还能留多久?恐怕只有李嘉诚自己知道了。

  数月以来,已届耄耋之年的华人首富,香港商界“超人”李嘉诚,因从香港和内地迁址撤资,正陷入人生中最大的困境。

  而内地某智库发表的《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除了试图将李嘉诚推向政治和道德审判台,将这个持续数月的“头条”事件推向新的高潮之外,还提醒着我们,作为全世界最著名最富有的商人之一,李嘉诚在内地耕耘30年,家大业大,特别是主体业务的不动产,岂能说走就走,岂能走得干净?

  一番密集抛售后,“李超人”在内地的资产究竟还剩下多少?运作状况如何?未来其纵横捭阖的产业帝国中,内地市场还占据怎样的比重?他,真的要绝迹内地房地产江湖吗?

  其实,怕李嘉诚“跑了”的爱国者,大可不必如此惊慌。李氏内地资产,去者逾千亿,留者亦逾千亿,远未至人去楼空。

  但还能留多久?留多少?虽然只有李嘉诚自己知道,但如果李氏之去留,主要不是意气之争,而是在商言商的趋利行为,那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

  留者何在?

  首富凶猛!李嘉诚对香港和内地资产的处置的确势大力沉。

  抛售始于2013年,而见诸媒体的李嘉诚抛售资产的新闻至今未曾间断。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相关干货)近两年抛售内地及香港资产套现金额超千亿元人民币,抛售的资产涉及地产、物业、港口、能源等。其中内地与香港资产占比分别为48.2%和51.8%。

  然而,对于住宅项目,李嘉诚则更多地选择留在手中。此外,长地集团还握有大量的内地一二线城市土地。伟城商业顾问董事长徐伟成对记者表示,虽然李嘉诚近几年已经没有在中国内地土地市场拿地,因为近几年内地土地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已经触及土地成本占项目总成本超过70%的水平线,而长地所储备的住宅项目多是几年前获得的土地,借助于土地增值空间,其住宅项目具有高利润回报率,而且当前市场下,住宅需求依然存在,且近期正有涨价的迹象,因此,其不出让这些资产颇为正常。

  与此相对应的,是长地“高储备”的内地开发物业资源。

  中报显示,长地的销售物业主要分布在香港及内地的21个城市。其中,长地在香港的主力项目总计划建筑面积约为44.7万平方米,估值为873亿港元;在内地的布局则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建筑面积合计197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广州、东莞以及大连,估值约1314亿港元。待销售建筑面积为1970万平方米;不难看出,即使频繁出售房地产项目,但长地仍是李氏集团未来重要的“摇钱树”之一。

  报告还显示,长地集团拥有约1490万平方米的开发土地储备,其中,70万平方米位于香港,1380万平方米位于内地,40万平方米位于海外,内地土地储备占比高达92.62%。

  长地在内地拥有的庞大土地储备大部分是在2007年前购得。在2011年以前,李嘉诚旗下集团每年都有一些土地储备吸纳,土地成本比较稳定。

  而来自克而瑞的报告显示,当前,长实地产在内地的布局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物业面积为1970万平方米,开发超过百万平方米的城市有5个,其中成都为195.6万平方米、重庆440.16万平方米、广州100.78万平方米、东莞147.52万平方米,大连126.11万平方米,总计1017万平方米。同时,在江门、佛山、惠州、中山及深圳等地也有土地储备。

  中报还显示,2015年上半年,公司共取得营业额190.49亿港元,同比增长24.20%;净利润为68.9亿港元,上升22%。其中物业销售额为157.65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约为82.76%,仍然是长地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

  而从地区收入贡献来看,香港是主要市场,2015年中期劲收132.55亿港元,占比69.58%。来自内地市场的收入为56.13亿港元,占比达到29.46%,比去年提升8个百分点。在2014年同期,这一数据为21.30%,。另外,已销售未确认为营收金额则是内地领先香港,两地的金额分别为173.8亿港元和120.6亿港元。也就是说,长地2015年上半年总销售额超过450亿港元。克尔瑞研究员朱一鸣认为,这表明,李氏家族的撤出,并没有降低内地市场对于长地的重要性。

  关于下半年的收益,长地集团预计,物业销售收益将主要来自香港维港·星岸、上海湖畔名邸、北京誉天下第3期、南京涟城第1期、武汉世纪江尚中心第1B期、新加坡新名门等住宅项目。

  2015年1月9日,李嘉诚展开了一套重大重组计划,他旗下两家核心上市公司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公布了股份交换并购计划,将两家公司的资产合并及重组,成为两家新的香港上市公司—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今后将清晰地划分为“长和集团”与“长地集团”。

  一系列合并重组完成后,新公司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下称“长地”)将成为香港最大的上市房地产公司之一,持有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在香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房地产业务。总物业估值达到4201亿港元,成为香港地产商中的“巨无霸”。 这一数字足以说明,房地产仍是李氏家族很大一块资产。

  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认为,“长和系重组”的完成,以及李嘉诚斥巨资收购英国电信营运商、收购葡萄牙风电公司等举动来看,他的关注力将投入到经营多元化业务的长和身上,长地的地产业务发展或将继续保持稳健的策略,但由于市场因素,并不会刻意加大内地市场的开发力度。

  易去难留

  除非那家有文攻武卫迹象的智库强留李嘉诚的想法得逞,否则在可见的将来,李氏动向应是易去难留。原因有二,一是内地地产玩不好;二是内地地产不好玩。

  一、先说玩不好。尽管手握巨幅土地,并进入内地耕耘多年,但与李嘉诚盛名相比,长地在内地地产业务发展成绩并不是十分突出,获得广泛知名度的项目更是寥寥无几。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同内地企业相比,长地系的产品只能算是中流水平。

  在长地重点布局的上海,有媒体曾实地探访了李嘉诚开发的多个住宅项目。调查发现,虽然这些楼盘的大部分多以性价比取胜,但产品设计、品质未必附合本土审美。

  例如长地在上海嘉定的项目湖畔名邸的产品设计就有些“与众不同”。

  2007年底,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11.627亿元的价格拿下湖畔名邸所在地块,折合楼板价2891元每平方米。5年之后的2012年,这块土地开始施工,如今这里已经被打造成公寓和别墅两种类型的住宅。

  该项目公寓已经售罄,别墅正在销售,已经开盘三次,分别为2013年7月、2014年10月以及今年6月。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样板房地上面积189平方米,附赠地下室66平方米以及外部的一处小花园,报价580万元,扣除38万元优惠以及20万元的两个车库,实际房屋价格为522万元。”

  尽管湖畔名邸2.76万左右/平方米的单价在同地段别墅区域并不算贵,但该项目户型设计中并没有设立阳台,并且附赠小花园并非私人花园,只是一片公共绿地。工作人员解释称,湖畔名邸是李嘉诚在上海打造的第一个港式建筑,香港住宅都不设立阳台,所以这里的公寓和别墅也就没有阳台。

  如今,湖畔名邸小区二期仍在施工,预计明年开盘,三期正在打地桩,预售许可证还未拿到,预计2018年开盘。项目二期不仅包括别墅,还有商住两用的酒店式公寓。三期则为纯住宅项目。在长地2015年中报中,明确指出下半年的物业销售业绩主要来源于6个项目,此为其中之一。

  长地另一正在销售的项目青浦泷湾苑别墅产品,单价2.3万元/平方米。媒体曾披露其户型设计也与内地普通的别墅房型设计不同,如房屋的客厅以及餐厅设置在二楼,一楼仅仅设置了吧台以及一些装饰品。一位看过此盘的业内人士称:“之前也看过这个楼盘,设计上并不符合内地人的居住习惯。”

  该项目销售进度一般。网上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25日开盘至10月16日,泷湾苑已售总套数为8套。

  朱一鸣则认为,李氏的地产业务在内地开始很早,经历了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发展却不温不火。除了主观上囤地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港资房企在内地市场水土不服,这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带着浓厚的香港风格,未能迎合当地买家的需求偏好。事实上,相较于寸土寸金的香港市场,内地买房人对于社区规划、户型、品质的要求有所不同,随着楼市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挑剔”的眼光使得产品的打造更为关键,这对那些产品本土化程度不够高的港资来说,未来的销售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朱一鸣认为,从长地现有土储结构来看,经济、产业、人口都在急速发展中的二线城市占绝大部分,决定了未来内地市场仍有获利空间,但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需“真本领”。因为这些区域虽然潜在购房需求旺盛,但内地品牌房企聚集,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内地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如何撬动内地市场成为长地在上市后实现业绩稳定增长的关键。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亟须加快开发物业的去化,帮助资金回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朱一鸣言道。

  二、再说不好玩。因为港资企业那种高利润、慢周转的方式如今在迅速崛起的内地企业跑马占地的全攻势下,已全无优势。

  李氏地产开发模式一大特点就是囤地。具体说就是三慢:慢动工、慢开发、慢销售。朱一鸣表示,“慢”是长和系地产开发的关键词。“通常中型体量的住宅项目从拿地到清盘,内地房企开发速度控制在2-3年。但之前长和系基本上都是5年起步,这还算快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5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