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消费需求暴增,一边是商业地产迷失。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单身狂欢节,多家电商赚得盆满钵满。数据显示,截至12日零点,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国内主流电商,各家销售额较去年“双十一”涨幅均超过50%。与此同时,中国商业地产整体正面临互联网冲击、同区域饱和、同质化竞争、成本上升等各种问题。
据盈石集团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20大城市商业物业存量已经超过9700万平方米,到2018年,预计有6164万平方米可见新增供应陆续开业入市,占现有存量的63%。这意味着,未来三年,中国商业地产可能将面临持续的“供大于求”压力。
房地产企业在“黄金十年”逝去的大背景下,纷纷寻找出口。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事物的发展下,商业地产也出现新玩法。与以往开发商建设新项目进行租售来获取收益的传统模式不同,越来越多的第三方金融机构、数据平台等开始介入其中。
不论是房企大腕万科、万达,还是地产黑马,都以各种姿势在拥抱互联网金融。万科联手鹏华基金尝试金融化;万达收购快钱,打通互联网金融;绿地通过与平安、阿里、腾讯等合作尝试理财产品;金茂推出金融创新产品;旭辉推出微销宝通过移动互联改造传统营销路径,推出旭财宝重构房地产传统开发流程和营销模式;泰禾探索金融创新和投资机会,助力主营业务发展等等。
除此之外,市场还萌生出房地产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的新模式。利用中国商业地产大数据平台进行商铺选址,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资金筹措,同时解决选址+资金问题。例如,方橙科技通过商业地产大数据平台,对客流量进行分析、对不同商业体对比评估,再经过匹配推荐给用户,利用互联网来连接授受方。同时,结合众投天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选好商铺地址同时获得开店资金。
“这种新兴事物与商业地产的结合,形成了中间环节的新兴业态,打破了传统商业地产限入租售的模式”,有业内人士分析,并非所有的商业形态都必须进驻核心地段的地标商业体,而是需要寻找最合适自身的商铺,即“性价比”达到最佳状态,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可以在减轻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尽可能达到这种状态。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接近10%;二线城市中,重庆、沈阳、青岛与厦门等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更是高达15%-20%。有业内称,在商业地产面临诸多问题而在发展几乎进入瓶颈时,新兴业态的出现,可以看做商业地产的新机遇,它们起到积极的消化存量作用,可能盘活低效的商业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