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每年营收70亿元 上市被认为“天方夜谭”

   2015-11-22 10730

  2015年11月11日,广州,一家位于珠江新城CBD的沙县小吃迎来午饭高峰。

  两万家店铺、六万从业者、每年70亿营收。沙县小吃的崛起,既有赖于普通沙县人的企业家精神,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倾力扶持。这成了一种中国特色小吃店发展模式。

  23年前,因为“标会”倒了,沙县人邓世奇背上了十多万的债务。1992年2月的一天夜里,他和老婆两人背着做小吃的家伙,坐了9个多小时火车从沙县逃到了厦门。他们成了第一批出来做小吃的人,这批人基本上都是“逃债”出来的。

  这些逃债者为生计所迫,在异乡街头开起了沙县小吃店。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沙县人把这种小吃店扩张至各地。沙县小吃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沙县小吃全国店铺超过2万家,6万多从业者,年营业额近70亿元人民币。其店铺规模是肯德基[微博]的五倍。在中国,这是餐饮界的一朵“奇葩”。

  沙县人外出做小吃之后,沙县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动车通到了沙县,飞机场也将要建成,县城的物价赶上了省城,房子最高盖到了30层,做小吃的人买下了县城70%的房子。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近13000元,高于全国1万元的水平。

  和兰州拉面一样,沙县小吃的崛起,既有赖于普通沙县人的企业家精神,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倾力扶持。这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小吃店发展模式。

  “逃”出来的小吃

  “若不是当年倒会,也不会有沙县小吃。”

  沙县县城离省会福州两百多公里,这里四周多山,此外就是一个个的塔吊。绕城一圈,大部分房地产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最近的全国经济下滑同样影响了这个小县城。随便一打听,当地人都知道哪个老板欠了十多亿跑路了,光头小吃配料公司的老总张昌潮近期也不断地处理这些“麻烦”。他开车指着一个个未建成的高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个楼我借给他5000万,那个是3000多万,那个是1500多万,现在都收不回来了。”

  最近两年,因为经济不景气,再加上很多人因“标会”倒了,一批批的人又不得不出去做小吃。而在二十多年前,最早出去做小吃的人,也同样因为“倒会”。

  1990年,沙县开始搞旧城改造,许多人加入“标会”(指当地流行的一种民间融资,一个人叫标融资,几个或十几个人参与借钱)融资,或盖房子、做生意,或赌博。邓世奇还记得,原来一个月才标一次的会,后来发展成了“天天标”。直到1991年,八大“会头”纷纷出逃。就像近两年的民间融资一样,资金链断裂,“标会”崩溃。

  当年夏茂镇和县城里“标会”最严重,所以最初也是这批人外出躲债,在路边支起摊,开始卖起了沙县小吃。后来,沙县农村68%的人口都外出做小吃了。

  那时,深圳等南方诸多城市开始出现一批批的打工者、创业者,这些突然涌现的对廉价快餐的底层需求,推动着沙县小吃渐渐发展起来。

  “早些年,出去的夫妻俩都背着七八个大包小包,跟搬家似的,回来的时候那些人穿得很时髦,女人的发型都变了。”从1990年就在沙县火车站旁边开小便利店的张昌潮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最初逃出去的人,大多数去了福州、厦门。”邓世奇说。在厦门,他打上“沙县原家小吃”招牌,开始做一块钱一碗的扁肉、拌面,“一天能卖四五百碗,第一天就有三百多的营业额”。而此时,厦门的工资水平一个月才几百块。

  没有人想到,外出卖沙县小吃的人反而成了当地最先有钱的一批人。

  直到1995年,邓世奇还清了所有的债,又给自家盖起了房子。像他这样出去的第一批人,除了还债,就是盖房子、买房子。“刚开始是回农村盖房子,2000年左右,回来的人就开始到城关来买房。”张昌潮说。

  “若不是当年倒会,也不会有沙县小吃。”在沙县,一些老人这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沙县有二十多万人口,多低丘高山,在当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看到回来的人或盖了房或买了房,越来越多务农的、下岗的人,也都逐渐投亲靠友地走出去了。

  2000年,常在火车站门口卖东西的张昌潮也抑制不住,加入小吃大军。但在外做了三个月后,他发现在外面做小吃,配料经常不够用。于是,他关了店铺,回沙县开始专门做小吃配料。

  在小吃走出去的同时,小吃配料也逐步走了出去。如今,当地大大小小的配料公司也有几十家,如今有沙县小吃的地方,就有小吃配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107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