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商业地产俨然已经发生了最大的变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扎堆而起,同质化日渐严重,也让我们作为消费者感觉到特别的失去新鲜感;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实体经济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人们的消费心态日渐成熟,国际名牌店的理念面临着日益狭隘的市场,体验消费成为出路。
那么购物中心的体验模式是否仅仅是业态结构与比重的调整?该如何重新审视“体验”,从服务细节等方面提升“软性体验”?回归商业本质、“量体裁衣”做体验,或许才是真正的商业运营之道!
今日,由中国商业地产第一门户网站——商产网联手21世纪中国商业地产研究院发起主办的“2015年中国体验式商业地产发展论坛” 在深圳蛇口南海希尔顿酒店隆重开幕。在2015年中国体验式商业地产发展论坛上,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全国工商联商业不动产专委会主任朱凌波以生动演讲向在座嘉宾讲述了中国体验式商业发展趋势。
观点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过山车式的、集合了发达国家上百年不同的生活消费方式
1912年到1941年,日本进入都市中心化、娱乐化时代,而生产方面已从电器、家居已经进入批量时代,百货等已经崛起。现在中国人在追求的西式生活,但是在1912到1941年日本已经进入西方的时代;此外,彼时的日本还开建地铁,地铁商业也开始崛起。然而,我们会看到,日本走上这样的时代有很重要的原因,他们跪下来向西方学习。日本走出了一条民主道路,变成了世界第一大强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80年代开始中国到今天才进入高速发展,但是,日本已经成为GDP强国,奥运会、世博会等都被日本举办过,核心仍是日本的好学精神。
可以说,70年代是中国将来政治、经济文化的主流,他们带有主流的价值,思维很理性,身体很健康,不像60、70年代透支时间、健康、未来来获取财富、获取权力,而且他们在中西结合方面,很好的把握了一个时代。
观点二:改革初期的中国向国外学习商业,是有限度、“带遮羞布”的学习
1975年到2004年,在此期间,中国的商业是什么状态,中国的政治又是什么状态呢?1975年还没有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最代表性的标志就是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阶段,当时的口号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彼时的中国人探讨民主、探讨一个国家思想发展的脉络。当然,受困于中国一直以来接受的文化思想,向国外学习是有限度的学习,带着遮羞布的资本主义。
观点三:中国未来的商业地产、购物中心必须打穿专业的壁垒
未来的商业按照2015年到2034年划分,这个划分带有鲜明的预测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阶段自杀人数开始剧增,而这其中鲜明代表国家就是日本目前的自杀率在全球排行第一。
而中国呢,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是一个透支资源、透支人才发展,如此,经济等发展到如今下滑是必然。
此外,回归到商业,我们需明确,未来将以90后、00后消费群体为主,90后群体已经完全颠覆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价值观模式,未来的整个消费阶层主体都是这一代人,商业地产人士唯有研究这代人才能真正的抓住创新的本质,否则空谈。
00后呢,则像日本更加个性、更加虚无,由于他们生下来就是互联网,生下来就继承了带给他们的财富,因而,他们工作已经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财富,是为了找到归属、社交、找到人类生活的一种边界。
如果回顾一下西方,就会发现从50年代的反战到后来的摇滚乐,其实每一次高度的物质文明都会带来精神的洗礼,让人进入到一个重塑的过程。
如此看来,中国未来的商业地产、购物中心必须要打穿专业的壁垒。所有的专家都是功能性的,我们就打穿这一点才能看到你最终的消费者的本质,就是它的消费行为、它的言行,这样的创新才能抓住人性的特点。
观点四:未来人类发展的终极模板就是北欧模式
在购物中心创新上美国已经不可超越,无论好莱坞文化还是拉斯维加斯特指的案例都是把新做到极致。中国其实更多的是借鉴、学习,也就是微创新、软创新。
然而,我们又会看到,世界统计数据福利最高的是北欧。中国的同质化从哪里来?就是因为中国缺少原创的创新,所以北欧作为人类精神发展最终的模板的归属,它所代表的人类幸福指数、物质跟精神的平衡包括文明的、文化的平衡是未来中国的一个象征,而做商业的人士只有抓住人性的弱点才能把商业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