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台湾诚品书店在大陆的首秀——苏州店,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再过两周,日本著名流行品牌无印良品的全球旗舰店也将在上海拉开帷幕,而这次旗舰店的一大夺人眼球之处,即在于届时会有MUJI书店的开张。更早些时候,近年声名鹊起的广州方所书店也在上海小资聚集地“衡山路”开设了它的第四家分店。与此同时,当当网宣布将在三年内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在这个据说阅读愈加式微,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寒冬时代,书店似乎忽然一下子渡过危机,还阳重生了。
本质上说,书店的第一特质仍旧属于图书销售,是传统零售业的一大分支。但有趣的是,即便今天其他零售行业生意不景气,开开关关,也不会像书店倒闭那般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换句话说,因为书店销售的图书产品的文化特性,导致其在商业特性之外,拥有迥异其他行业的一种文化话语权。
实话说,我一直不很同意所谓网购伤害图书业的观点,事实上,正是因为网络,使得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图书购买量远超以往,打破了传统的地缘限制。但即便今天的购书渠道十分便捷,人们仍旧颇为怀念实体书店,并不愿意书店就这样被网店全盘挤垮。这就提醒我们,实体书店一定有超出销售功能之外的其他作用,而正是这超出销售的部分,造就了实体书店的特别之处。
我们不妨先以诚品和无印良品为例,看看为什么在书店寒冬的时代,他们却能逆流而上,换言之,这些书店究竟符合了一个城市怎样的文化期待?
2011年我造访台北诚品书店,当时已是晚上9点之后,书店内仍旧灯火通明,读者众多,付款的顾客亦排起不短的队伍。环顾四周,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诚品特殊的图书陈列方式。迥异于新华书店式的图书馆陈列方式,诚品的图书陈列可以用“错落有致”四个字来概括。所谓错落,指的是它既有传统的书墙,同时又根据不同分类、主题与作者,进行别致的码堆和推介,使得读者的兴奋点随时得到激发,不致陷入乏味与无聊;所谓有致,是诚品在选书方面既照顾到全,又特别符合都市时尚白领和文艺青年的阅读口味,偏重文学、生活、设计和艺术,有鲜明的诚品风格。
其次,诚品书店另一大吸引年轻人之处,则在于它始终致力于成为一个现代生活美学的综合现场。贩书之外,极大的空间用于销售各类精致的设计和生活产品,此外还有供读者休憩的咖啡区。据我观察,这些生活产品要比图书更吸引消费者,愿意花50元喝杯咖啡的读者或许要多过花50元买几本书的。当然这不是关键,关键之处在于此时的书店,已经不仅仅是书的销售地,诚品通过图书所营造的特殊的文化氛围,带领消费者进入一个美学现场,驱动他们的消费可能。
与诚品相比,无印良品的书店的设计感则更强。首先,MUJI也不会去做综合性书店,甚至挂在榜单上的畅销书也未必会在这里出现,它倾向的是卖符合无印良品气质的书。为此,MUJI特意与日本编集工学研究所进行合作,而这个研究所的一大特点就是特别善于“安排书架”。在MUJI书店内,所有图书被分成11个主题加以陈列,分别是“身体与书”“气味与书”“孩子与书”“旅行与书”“房间与书”“工具与书”“睡眠与书”“杂货与书”“饭与书”“绿色与书”“家与书”。熟悉无印良品的消费者一看就明白,这种图书陈列方式其实也与无印良品的销售产品得以巧妙贴合。
由诚品和MUJI的例子已经可以看出书店在今天的悄然转型。如果说传统的新华书店是书店业的1.0版本,一家单纯销售图书的简单小铺子,那么新世纪各地开始出现的大型书城则是2.0版本,是小型书店的集合体和升级版,而如今诚品书店的经营形态则堪称3.0版本,从以图书销售为中心转为以图书为气氛背景的综合性文化生活体。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图书销售已经不完全是一个书店的唯一内容,相反它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经营平台,包罗书店、家具、画廊、餐厅、文创产品的多种经营。在此基础上,它还需要更多拓展动态的文化活动,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更为便捷灵活的博物馆、美术馆、剧场,满足消费者更多的文化需求。
在今天这个实体经营陷入迷途的境况下,类似诚品书店这样的经营模式,更多的启发不止是图书销售,更是一个城市的实体经营如何面对网络冲击。按照英国学者贝拉·迪克斯的观点,今天的消费者不仅是一个购买者,还是一个城市的观光者。与此呼应,一家实体店也就不仅是商店,还是一个体验场所和展览现场。
在网购大行其道的今天,实体店在价格、数量等方面都不再具有鲜明优势,但是只要人们还有外出的欲望,观看的欲望,体验和互动的欲望,那么实体店就有网店所不能完全取代的部分。换句话说,实体店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城市中值得观看和游览的去处,满足人们的美学需求,甚至让自己景点化,可参观化。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城市空间中,得以幸存下来的购物商场,一定不只是一个购物的大货仓,而是满足人们从眼睛到胃肠,从头脑到心灵的复合式文化场所,它让顾客身处其中,可以息,可以观,可以闲,可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