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地产基金们开始在中国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希望借助一小笔赌注去撬动大笔利润。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IC”)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左右,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德勤”)递交给首创置业(相关干货)的一份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书中,GIC发现了阳光股份(后又称“阳光新业”)。
彼时的阳光股份,还只是一家从水泥厂转型开发商的小公司,西直门阳光大厦及零星底商,是其手上唯一的商业地产项目。但阳光股份长期持有而并非分割出售的操盘理念正对GIC的投资胃口。2007年5月,GIC以29.12%的持股量成为阳光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内地资本市场首家由外资控股的上市房企诞生。
故事讲到今年,即在第八个年头结束了,GIC一直希望培育的中国版凯德置地并未成功。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属于阳光股份的漩涡还在继续扩大,11月24日,阳光股份亦被证监会出具关注函指向其隐瞒股东的一致行动关系涉嫌信披违规。《证券市场红周刊》等媒体以营业税金冲账是否合理、现金流量数据、成本结转存在矛盾、预付款无法佐证四点,指向阳光股份一系列蹊跷的财报数据背后或有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阳光股份的故事提供了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即便有着先天优势,但复杂的股东结构,屡次高溢价的资产收购,战略决策上的摇摆,内部高管的流动都将加剧中小型商业地产开发商艰难处境。
GIC持股8年后撤退
八年之久的第一大股东角色扮演后,GIC最终选择了从阳光股份撤退。
今年8月,GIC附属公司RECO SHINE持有的2.184亿股阳光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9.12%),以及相关股东贷款以9.828亿元的等额美元转让给领大有限公司。自此,GIC不再是阳光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外界唏嘘一片,国际知名财务投资人GIC在阳光股份的股权投资收益接连受挫,这恐怕是GIC也始料未及之事。在GIC撤退之前的2015年上半年,阳光股份净利润亏损1663.4万元,同比下滑178.33%。2014年全年,阳光股份净利润亏损达5.85亿元,同比下滑308.93%。
GIC是管理新加坡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的主权基金,成立于1981年。自成立之初,它就将海外市场作为主要投资方向,投资项目遍布美国、加拿大、欧洲、东南亚等各个国家和地区,基金总规模逾千亿美元。加上其一贯低调的行事作风,GIC被业界誉为“亚洲最大也是最神秘的买家”。
“GIC选择阳光股份,是首创置业牵线。阳光股份当时资产并不算大,仅仅增发7亿元,就使GIC变成了控制29.12%股权的第一大股东。”时任阳光股份商业地产基金工作组总经理陈方勇透露。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2003年中旬,GIC成为首创置业的第二大股东,后者在2002年11月已成为阳光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同业竞争的考虑,使得首创置业不得不思索与阳光股份之间的关系。首创置业总裁、阳光股份董事长唐军向GIC引荐了阳光股份,最终撮成这段姻缘—2007年5月,GIC以29.12%的持股量成为阳光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内地首家由外资控股的上市房企就此诞生。
同许多房企一样,阳光股份也曾经历过住宅和商业地产的两难选择。GIC介入阳光股份后,商业地产发展方向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标志性事件即2007年GIC收购家世界100%的物业。金融危机阶段的2008年,阳光股份已把商业地产作为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