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不知疲倦地接收着快递送来的大大小小的包裹,当电商用粗暴的撕逼手法吸引着网民的眼球,互联网创造的市场新格局,已经到了“还没互联网化,你就OUT了”的境地,这个时候,实体商业往往会成为行业集体唱衰的对象,但事实上,大批实体商业正在探索借助互联网,如何转变经营模式。时机一旦成熟,实体商业迸发的活力,也许能够把电商的风头抢过来。
实体商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重资产型行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并且快速产生化学反应,并不容易。目前笔者所了解到的实体商业转型有三种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自主型、强强联合型和开放共融型。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可以在行业内形成大大小小的圈层,使实体商业的模式类型变得多样,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
自建互联网平台,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作为有一些实力的大型商业集团,通过自建互联网平台,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打造有差异化、个性化的商业模式,形成一套围绕自身转型的反向O2O生态圈,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大悦城的自有O2O,以大悦城APP为轴心,通过自建数据抓取系统,对客流、消费数据、商业运营进行分析管理,同时还引入百度钱包、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系统等。大悦城希望用互联网吸引线上流量,同时进行线下转化,提升线下购物中心的提袋率,并建立社群分享机制,打造一个大悦城的O2O消费闭环。
大悦城自建服务平台,看起来值得期待,但仔细推敲,要自建一个O2O生态圈并不容易。尽管对于实体商业来说,互联网更多是一个工具,但要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就相当于二次创业,从产品到渠道再到运营,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和管理组织结构,如果没有强大的决心和耐心,很难在互联网的恶劣竞争环境下,快速站起来。
另外,实现线上客源到线下的引流,是实体商业构建互联网平台的主要目的,但一个互联网应用要产生“量变”,再到“质变”的过程其实极为漫长。试想下,一个购物中心所能辐射的消费人群,最多达方圆5-10公里范围,假设日均客流量在8万,多了一个线上平台后,最多能增长20%的客流,而20%的客流增长所带来的PV值,对互联网世界来说,微乎其微,更现实的讲,也许多举办几场别开生面的线下主题活动,就可以解决这20%的客流增长,何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做一个自己的线上平台呢?
不过拥有一个自己的O2O生态圈,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可以让自身的商业转型充满更多自由的想象。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双方协作转型不累
不仅是实体商业在积极地往线上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也盘算着借助实体企业,深耕线下资源,譬如大众点评与百盛商业集团的战略合作,腾讯微信与王府井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与银泰的深度合作,这些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比自建互联网平台在转型效率方面提高不少。
以大众点评和百盛的合作为例,双方在达成战略合作后,大众点评为百盛提供包括移动官网、情景感知、平台引流、团购、预约排队、线上支付、会员回馈体系和大数据等服务,引导用户从以吃喝玩乐为主的消费场景延展到购物场景。百盛则为大众点评提供线下商业资源,帮助它往实体行业下探。
阿里和银泰的合作内容,与自建互联网平台有些许相同,首先是借助互联网合作商的优势,实现移动支付和会员的线上服务。其次是建设大数据,通过消费者的行为数据分析,对客流属性进行分层,做个性化推荐和顾客的标签管理。这些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顾客产生更紧密的联系,通过体验化、互动化、场景化、平台化的服务,增强购物中心与顾客的黏性,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合作对客流量的增长还没有起到跳板式的帮助。
另外也有业内专家质疑,这种合作模式存在风险。互联网公司和实体商业建立合作的初衷有共同的理念,也有各自的私心。强强联合的方式尽管更为高效,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双方的协作下也可以更快的进行转型和业务拓展,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能否长远的一起走下去,对合作双方有着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