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产网报道)没有醒目的品牌LOGO,也没有路人皆知的品牌知名度——曾经,这是很多小众品牌面对市场的“软肋”,但如今,这些劣势却正在成为设计独特、品质精良的小众品牌占领市场的法宝。近年来,在零售业销售低迷的大背景下,奢侈品和国际大牌们显得格外低调亲和,纷纷放缓了在内地调价的步伐,但独立设计师们却在市场中逆势而上,似乎并不顾忌涨价可能会带来销售低迷的隐忧。
2015年,这是众多小众品牌的异军突起的一年。零售行业不再只是大牌的天下,国内外众多小众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同于一些传统大牌,大批量关店不是黯然离去,而是小众品牌的绽放。小众品牌非但没有因为经济下行而进入寒冬,而是迎来春天。
什么是小众品牌?
所谓小众化,是相对于大众化而言。广义上的小众品牌,是指为较少人所认知、新生的并未全方位打开市场的初创品牌,这也包括部分商业品牌。狭义上的小众品牌,则更多是由经验丰富的名家设计师、曾经服务于大牌奢侈品牌的设计师、个性鲜明的独立设计师创立的新锐设计品牌,多为手工限量生产、性价比高、甚至拥有收藏和投资价值,在价格上一点都不向奢侈品牌示弱。
小众品牌的特点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一种可替换品牌,因为可替换品牌非常接近惯用品牌、并没有自己强烈的个性特征,所以它们大多是在惯用品牌不可获得时才会被派上用场。小众品牌的特殊性、稀缺性同时决定了它极具针对性的定位,于是,从意愿上和现实因素考虑,它不可能与知名品牌一样做规模经济。这就表明着,小众品牌的产量有限,尤其是全手工制作的品牌,贯彻着物以稀为贵、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的逻辑。
从针对性来说,对立与奢侈品牌、大众品牌等众所周知的牌子(如Chanel、Dior、Hermes等),小众品牌的目标群体数量更少、范围更小。于是,它表现出更加精英化、更强针对性、更有人性化、更注重用户体验的特点。
从产品构思上,小众品牌更加注重得失产品创作的概念,达到传播设计师思想的作用,设计追求绝对别致、难以复制、辨识度极高的特点,比如小众香水品牌则在香味及成份组成上下狠功夫,而不去和大众品牌(如Marc by Jacob、Hugo Boss等)拼广告、拼包装,因为后者是在拼投资,而不是拼品质。
从宣传广告的角度上,小众品牌的投入比起奢侈、大众品牌真是小巫见大巫。奢侈品靠市场营销支撑,大众品牌靠大规模传媒轰炸渗透消费,前者有足够的单品利润支撑,后者有足够的规模经济效应。那么小众品牌呢?小众品牌对于广告媒体的投入是极少的,甚至有一部分是媒体的自我投入,它们强调以物品本质来突出其价值,用设计、质量、创意说服消费者,回归最本质却最有具有真实价值的元素,节省宣传成本,省去消费者为广告宣传买单的环节,增大对设计和品质的投入,着实提升性价比。
几乎半数小众品牌在上海购物中心开设门店
根据商产网不完全统计,2015年不少小众品牌在中国内地设店,在大牌横行的年代杀出一条血路。必须强调的是,小众化品牌尽管有不少确实是小品牌,但并非是杂牌或者廉价的代名词,有不少品牌只是在行业中知名度小而已,尽管影响力不大,但也颇有些精品存在,选择这些产品既满足了用户追求功能和实用的要求,也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
图片来源:商产网
根据小众品牌的集中密度、品牌入驻数量和店铺密度,商产网做出了2015年小众品牌在中国内地各大城市购物中心占比的抽样统计。统计数据显现,城市的购物便捷度对当地居民十分重要,同时这也体现了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2015年,小众品牌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而华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对品牌有一定认知度的城市购物中心,小众品牌的占比也相对较多。
根据这个抽样统计,2015年,几乎有一半小众品牌在上海购物中心开设门店,居全国第一。其次,小众品牌进驻最多的是商业地产发展成熟的首都北京。另外,可以从图表上看到,小众品牌的经营发展也已经将触角逐渐伸向了内陆二线城市。这进一步表明,虽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仍然是消费主力,但是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在消费上也表现出不俗的潜力。
从地域分布来看,小众品牌还有更多可挖掘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