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中小百货店倒闭的情况,随后大型百货店也加入倒闭行列。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型百货已明确将要关店的数量达到38家。2015年6月起,位居百货业之首的万达百货也开始大调整,计划精简门店至50个。
在华外资百货店方面,泰国尚泰百货去年8月正式撤出中国市场。关店数量较多的外资百货品牌还有:英国玛莎百货、马来西亚百盛百货、日本华堂商场、港资NOVO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一二三线城市都有出现。
这些百货店之所以倒闭,根本原因在于盈利模式存在致命问题。我国百货店的盈利模式大多是:百货企业作为“二房东”,在收取租金的同时以联营分成的方式,从厂商销售额中抽成。大部分百货企业的自营商品比例为10%,一线百货企业毛利率也仅为20%,这比国外同行低出近50%。
消费环境改变是造成百货店倒闭的外部客观因素。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推进反腐倡廉,随之而来的公款消费大幅度下降。就许多百货店而言,“大顾客”不断减少,尤其是购买各类礼品卡的顾客。另外,由于国内价格较高,消费者一般选择到境外购买珠宝、手表等奢侈品。
同业过度竞争与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的双重冲击,是造成百货店倒闭的致命原因。我国近年来商业设施增长过快,且存在着“千店一面”的问题——品牌同质化非常严重,重复率至少在60%以上,在同一商圈内甚至高达90%。
要想摆脱关门命运,我国百货店首先需要改进传统盈利模式。国外经验表明,独家经营和自有品牌组成的自营业务能创造丰厚的经营利润、形成差异化。百货店应参与商品的深度管理,对部分热卖品牌进行买断营销,以增强价格话语权。另一方面,未来百货业应更多融入购物中心元素,集购物、休闲娱乐、文教、餐饮为一体。与此同时,百货业应通过大数据分析,促进O2O(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全渠道销售:线上突出购物方便为优势,线下以购物体验为核心。
一些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过度开发商业地产带来的风险,从而科学规划、审慎发展,避免大干快上的一哄而上。更要防止风卷残云式的一哄而散,对百货业进行有效疏导,防止倒闭引发物资哄抢、工人下岗等问题。(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