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死于腐败,而非电商
现在整个行业都有点人心惶惶,确实每个月都有店在关,很多媒体还有分析师都在鼓吹电商的冲击力,认为是电商把百货灭了,有一些还抨击电商不转型。但是百货业真的不转型吗?你去看看那些做转型努力的百货,成功吗?恐怕并没有什么卵用。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中国不反腐会怎么样?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不反腐,中国大部分的商场还是能过得非常滋润。
我在2003年左右进入百货,那时候百货业也刚刚经过一轮关店,正在鼓吹连锁经营,到2005年我开始做团购,那时候更疯狂,到处建商场,而且每个都要搞地区最大、全市最大,招商肯定是LV和Gucci,一开始这些大牌还挑三拣四,金融危机和奥运后,这些品牌基本没脾气了,但会故意抬抬价,然后基本就签了,一拍即合,所以百货、商场招商自然非常快,一片繁荣。今天你问我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是好事,这真正是市场的力量,大品牌来提升档次,带来人群,提高消费能力,也能带来更多的其他国际品牌。这些百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香港以及内地的民营企业在做,已经看齐国际和香港的商场建设,对于传统百货来说,这是第一步冲击。消费者慢慢受到新的商场的品牌熏陶,环境、品牌、服务,再一对比传统百货,就会发现传统百货根本不能看,传统百货这时候失去了一半花自己钱购物的消费者。虽然那时候电商还不算崛起,但已经是非常热的概念了,就算今天,这些当年新建的商场2010年前后要差一点,但是决不至于像百货那样毫无生气,多数商场不但盈利,还是能保持增长的。
所以说,商场已经让百货元气大伤,但是这个时候,百货还是没有意识到危险逼近。为什么,在多数三线及以下城市,基本只有一二三间百货和商场,能有五间就不得了,一二线城市最多也就10间左右。所以,不少百货利润、收入都有增长,这种增长掩盖了危机,但是这种增长本身就是危险的,因为主要就是依靠经济增长、基础建设带来的腐败。
中国这二三十年经济发展这么快靠什么?靠各种建设、人口多,这种流动起来就不得了。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做生意靠什么,关系、送钱。但是你一开始送钱别人一般不会要,去桑拿、夜总会还没有到时候,吃饭别人排着队,这时候怎么办?对!我们出场了,购物卡。购物卡面额有大有小,有记名有不记名,政府能买企业也能买,个人能买黄牛也能买,里面的具体操作我就不想说了,懂得人自然懂。中国百货行业发明购物卡的这一作用今天虽然在中国有所收敛,但是现在被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东欧一些国家发扬光大了,因为我们要去搞国际投资了。
除了上面这些类似钱的功能,购物卡的真正好处还在于它在中国社会里还相当于Chanel的 功能,我问一问,作为普通人你会买购物卡吗?所以用购物卡在朋友当中本身就是一种地位、特权象征。我不少客户告诉我,泡个妞,给钱买礼物什么的根本不如给购物卡。
反腐前,购物卡销售在中国百货业占比差不多有四分之一,少则10%,多的有多少?50%!
你去那些国营的老牌商场看看,北京的有XXX,广州的有XX,我就不想点名字了,卖得是什么牌子,什么货?有人愿意买吗?现在不愿意买,难道反腐之前就愿意买?那么为什么?购物卡啊,购物卡不要钱,因为它从实物上来说,确实不是钱。
当然,不是所有的购物卡都是被被用作腐败,也有一些企业买回去作为员工福利或者奖励,但我们一般都知道,买多少总额,买大额还是小额,这之间是有区别的。你要问我购物卡购买有多少是企业自己给员工的福利,经我手的,我保守估计最多20%,这“企业”当中还包括事业机关单位,一线城市可能会高一点,但是恐怕很难超过25%。
有的人可能会问,电商这么强,难道不是百货分流去的吗?肯定有。但这个比例能把百货干死吗?看看我上面讲得购物卡收入比例就很清楚了。另外,这些用购物卡的人你以为是电商的主要受众?我现在手上一些客户,很多连一次淘宝都没上过,要贡献,基本都是出国贡献了,你懂的。
最后举个例子,有个箱包品牌,你们无时尚中文网也报道过,2011、2012年左右的时候来自采购的企业业务有差不过7、8000万,中国反腐两年就清零了,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清零,因为一部分被换成购物卡消费了,而之前这部分还不包括购物卡卖得箱包,所以你想想,购物卡的能量,或者说腐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