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庆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综述

   2007-02-28 6640

  2006年是十一五起步之年,(重庆)全市商贸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商贸流通工作,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扩大消费,促进和谐商贸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全面向好,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特征,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2006年全市商贸流通产业运行情况

  2006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总体平稳,国家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的三过问题,采取了双稳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重庆经济在投资、消费双轮驱动下,继续在适度景气区间内高位运行。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GDP3486.2亿元,增长12.2%,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529.46亿元,增长30.5%,呈现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3112.53亿元,增长19.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58亿元,增长15.4%,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占全国的1.84%,同比提高0.03个百分点,列全国第22位、西部第5位、直辖市第3位,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1.7个百分点,列全国第8位、西部第3位、直辖市第1位,超过年初政府目标3.4个百分点,为直辖以来最好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

  1.消费提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继2003年下半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消费已连续13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12个季度增速维持在13%以上,高于同期GDP增速13个百分点。进入2006年,消费发展继续提速,并呈逐季攀升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增长14.7%、上半年增长14.9%、前三季度增长15.2%、全年增长15.4%,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3%左右,最终消费率为57%左右,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以上,保持了投资和消费双轮强劲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全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入库税金13.08亿元,增长24.2%(其中批零业83556万元,增长32.7%,住宿餐饮业47292万元,增长11.5%),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14.33亿元,增长11.4%,住宿餐饮业增加值77.12亿元,增长15%,商业增加值391.45亿元,占GDP的11.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各门类中总量最大、占比最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2.消费结构持续升级,重要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在统计监测的限额以上批零企业25种大类商品中,2006年零售额增长的有24种,同比增加4种,占比达96%,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总体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与居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相关的商品增长较快,其中汽车增长23.4%,石油及制品增长39.5%,体育娱乐用品增长21.9%,金银珠宝增长40.7%,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增长19.8%,化妆品增长17.2%;二是与居民住房消费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66.5%,木材及制品类增长44.5%,家具类增长22.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22.9%;三是在刚性消费中,城市居民在满足商品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商品质量和绿色环保,更加追求品牌商品消费,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吃的商品增长26.6%,穿的商品增长28.9%,日用消费品增长24.6%。消费结构升级的梯度化特征日益明显。

  3.区域商业协调发展,市级消费为主要动力。城市消费继续升级。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1.04亿元,增长16.3%,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快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零增长11.8个百分点,对全市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76%,成为全市消费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市级消费中,渝北、江北、沙坪坝、巴南、南岸、九龙坡、北碚等地增幅均在18%以上,特别是渝北区增长36.2%,发展势头好。

  农村消费持续升温。由于中央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各种惠农政策效果显现,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加快推进,全年新建乡镇连锁经营超市45个,村社便民放心商店883个,累计分别达到191个、1761个,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382.54亿元,增长13.2%,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特别是100个中心镇商业销售服务额239.18亿元,增长18.5 %,成为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亮点。

  三大经济圈同步增长。都市圈实现社零总额715.76亿元,增长18.2%,占全市的比例达51%;渝西经济走廊323.87亿元,增长15.2%,三峡生态经济区371.09亿元,增长15.1%,特别是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后,及时召开库区商贸流通工作会,着力为库区办好十件实事,重点在资金、项目、市场建设、人才培训、移民就业、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库区15个区县实现社零总额409.74亿元,增长17.9%,增幅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高于渝西地区2.7个百分点,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4.消费领域不断拓宽,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发展势头好。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餐饮等生活服务社会化趋势明显,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873.91元,同比增长25.5%,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社零总额194.28亿元,同比增长20.0%,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为13.8%,对社零增长的贡献率达17.3%,拉动社零增长2.7个百分点,分别提高0.5、1.7和0.5个百分点。在全国餐饮100强企业中,重庆占17家,数量居各省区市首位,发展形势好。生活服务业平稳增长,洗染、美容美发、足浴按摩、摄影、维修等生活服务业共实现营业收入62.64亿元,同比增长17.8%。重庆富侨保健服务有限公司在全国开设连锁店251个,2006年营业额6亿元,增长25.6%,重庆金夫人实业有限公司在全国发展直营和加盟店260 个,营业额6.0亿元,其中在重庆实现营业额1.2亿元,增长57.9%,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婚纱影楼,均列全国同行业第1位。

  5.大企业的主导作用增强,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积极鼓励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做大做强。200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1458.92亿元,增长18.4%,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46.9%。重点支持商贸流通30强企业加快发展,重庆商社集团、重庆烟草公司、重庆医药集团、新禾农资、粮油集团、商务集团等30强企业销售额620亿元,占限额以上企业的42.5%,主导作用明显。特别是重庆商社集团销售额180.9亿元,增长20.2%,位居全国连锁30强第9位、西部商贸流通企业之首。

  商业多业态发展,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无店铺销售等新兴业态不断成长。全年新发展连锁店铺1998个,累计达到11287个,全市连锁经营销售额370.08亿元,同比增长24.1 %,占社零总额的26.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在全国领先、列西部各省区市首位。新世纪百货公司新发展连锁店7个,累计达到54个,销售额62.92亿元,同比增长28.7%,其中零售额增长31.3%,发展态势好。重客隆连锁公司立足城市社区和县城市场,积极参与农村市场双建工程,2006年新发展连锁店17个,累计达到49个,销售额6.24亿元,同比增长49.3 %,成为本地连锁商业的后起之秀,发展劲头足。武汉中百公司与重庆山城平价超市合资组建重庆中百山城超市有限公司,将原山城超市18家店和中百2家店纳入新公司统一管理,2006年新发展连锁店15个,累计达到35个,开创了外来商业来渝投资发展的新模式。

  电子商务稳步发展。BTOB网上交易额66亿元,增长23%,特别是重百大楼、新世纪百货公司、和平药房在连锁经营规范、发展物流配送中心、运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交易和加强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成为全市现代流通企业发展的典范。

  6.商业载体建设步伐加快,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大力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2006年底,全市商业设施面积2750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接近1平方米),同比增加90万平方米,10月份投入使用的世纪金源购物广场营业面积6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第二、西部第一的综合性购物广场。2006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际利用内资15.63亿元,仅次于房地产业、制造业和能源生产供应业,位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第四位,商贸流通产业正成为各方面投资热土。在3112.53亿元的商品销售总额中,批发额1916.16亿元,增长22.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加快商业载体建设,着力培育大型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群,推动双百市场工程,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92个,新增加2个,全年成交额936.73亿元,增长16.5%,其中, 25个重点市场成交额621.93亿元,增长10.8%,40个边贸市场成交额69.02亿元,增长11.3%。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观音桥农贸市场、铠恩国际家居名都、大足龙水小五金市场、荣昌西部饲料兽药市场、重庆外滩摩配交易市场等一批在全国领先、列西部第一的专业特色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7.商圈建设成效显著,商贸中心的架构初步形成。按照重庆的城市特点,利用工业建园区的办法推进商业中心及商圈建设,重点打造了都市中央商务区、区县商圈、城镇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四个层次的商业中心。2006年四个层次的商业中心实现社零总额1070亿元,占全市的76.2%,成为商业形象展示和购物消费的主要载体。解放碑商圈以236亿元的销售额继续位居西部商业步行街之首。观音桥商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2006年零售额57.79亿元,增长25.1%,占全区的70%,成为江北区消费市场的核心增长极。万州、永川、江津、开县等区域中心城市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完善政府所在地的商圈配套功能,提升档次,规范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商贸中心的架构初步形成。

  8.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经济效益继续好转。截止2006年底,全市国有流通企业已完成改制任务953户,占比达到94.6%,改制面和进度在全国领先。累计安置职工10万多人,化解债务21亿元,重组新企业740户,推动了资产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企业发展, 2006年市及区县国有及国有参控股企业实现汇总利润23833万元,同比增加利润2012万元,其中市级企业实现利润15805万元,增长19.7%,特别是市商委直属企业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人员得到妥善安置,金融债务得到基本化解,新企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商务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44亿元、盈利1205万元,分别增长49.3%和48.8%,得到国家商务部和市领导高度评价,并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区县企业汇总利润8028万元,同比减少利润586万元,主要原因,一是区县大部分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国有企业数量减少,新企业于年底才组建完成,经营效果在2006年还未体现,汇总利润降低。二是受去年连续干旱影响,彭水县烟叶产量大幅下降,该县烟草公司烟叶收购量降低,减少利润2833万元,造成区县汇总利润降低。

  二、当前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特征,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态势,但从消费品市场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来看,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消费率偏低,不利于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根据一般规律,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率一般应保持在60%左右。而我市在2004年人均GDP已越过1000美元大关,但近几年全市居民消费率始终维持在43 %左右。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为81.2%,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76.3%,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与储蓄倾向不断增强形成了鲜明对比,12月末,全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949.05亿元,比年初增长15.8%,累计新增存款403.2亿元。低消费率和高储蓄倾向,反映出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够突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2.居民收入和消费分流限制了消费品市场的更快发展。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是形成购买力的基础,购买力水平决定着消费品市场的规模及结构。随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城镇居民对未来预期支出意识增强,而农村居民也要大量增加预备性储蓄用以养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从而限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方面,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居民生活消费社会化倾向明显,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迅速提高,而商品性支出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继续扩大。2006年,城乡市场虽然都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农村市场增速依然慢于城市市场3.1个百分点,增幅差距比2005年扩大了0.2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所占份额也在持续降低,由2005年的27.8%下降到2006年的27.2%,也就是说,55%以上的农村居民消费总量还不足全市的三分之一,人均消费量也不足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不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0元的四分之一,农民持续增收又缺乏长效机制,扩大农村消费动力不足。二是农村市场流通不畅,流通费用高,流通成本高于城市10%以上,受此影响,农民人均每年要多支出200元左右的流通费用。三是农村消费环境差,消费条件落后,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现象在农村市场时有发生;受水、电、气、通讯等基础消费条件的影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普及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快速增长。

  4.商业设施建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市政府2005年62号文件中有关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之前由商贸主管部门提出确认意见的条款,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得到落实,部分区县政府所在地商业网点规划也未出台,导致主城区大型商场闲置较多,同质同业竞争加剧;社区商业设施较少,购物消费配套功能不全;县及县以下农村小门店很多,缺乏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入驻的商业设施,缺乏农产品批发市场,难以有效满足农产品流通需要。

  三、2007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展望

  展望2007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商贸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以增加工资、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标志的一系列措施,将为城市市场持续活跃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将大大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四是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努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着力点,必然有助于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五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际间贸易摩擦加剧,国家将适度降低外贸顺差,经济发展更加依靠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为内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住房、医疗等体制改革任务还很艰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村消费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2007年,全市商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城市消费继续升级,农村消费持续升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将保持在13%以上,达到1580亿元左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应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等措施,保持消费市场平稳增长。要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消费规模;通过农村市场双建工程等农村消费环境建设和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拓展农村消费市场;要优化和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拓宽服务消费领域,促进全市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64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