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转型遇瓶颈创新不足 精品小百货或成转型突破口

   2016-04-17 7520

  根据权威报告指出,百货业2015净利润增长大幅低于专卖店,购物中心等,同比增长最低。作为国内最老牌的零售模式,百货业希望以结构调整和转型来维持地位,但面对消费者消费心态的变化,及零售行业趋向专业化、时尚化、品牌化发展,百货业的前景仍不容乐观,服装零售业进一步的变革势在必行。

  百货市场不断萎缩,后继乏力

  近年内,消费者的追求,日益往品牌、特色上靠拢。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牌专卖店,购物中心因而崛起。而对于追求价格与便利的消费者而言,电商则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比之下,百货业在十几年的发展下,不仅价格虚高,过度依赖打折进行营销等问题被不断放大。而且百货业商品雷同、结构单一、风格缺失等问题,更是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背道而驰。

  “不搞特价促销,根本就没有客源。”业内人士表示,百货店常年打价格战,做促销,已养成了消费者“无打折不购物”的坏习惯。据了解,目前购买正价商品的消费者已不到总消费人群的10%。为了生存,为了打折力度不输他人,商家只能不断抬高商品标价来迁就打折空间。利润下滑的同时,商家也发现,即使打了折,价格上也很难跟电商竞争。

  另一方面,尽管百货店的主流人群仍然是年轻白领,但受困于百货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主动权不足,而且普遍缺乏开发自持品牌的能力和意识,导致品牌知名度低,很难笼络为了追求时尚而不断涌向品牌店的消费者。

  近几年来,百货业的盈利能力大降已成趋势。无论面对性价比优先的消费者打价格战,还是针对追求时尚的消费者打潮流牌,百货店都存在着难以匹敌的对手。因此导致百货业难以为继,规模缩水的现象愈发普遍。2014年,百货门店总数出现4.2%的负增长,员工数量减少3.9%,以广州为例,友谊商店、摩登百货等知名百货品牌,已相继停业部分经营状况较差的门店。

  百货转型遇瓶颈,创新不足

  事实上,百货行业的整体萎缩早有先兆,多数百货企业此前已走上了转型的步伐。许多百货企业的转型,参考了购物中心的业态构成,先后扩充了餐饮、娱乐等多重业态,毅然打造成像百货形态的购物中心。然而从数据得知,这种调整对于百货业业绩回升作用并不明显。

  专业人士指出,现今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深受环境营销影响,合理的空间归纳能隐性地控制消费者的情态和行为,对提高营业额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相比之下,购物中心布局普遍更为合理化、人性化与多元化,而且对购物、饮食、娱乐等的多方面覆盖,更适合注重时尚潮流和享受体验的消费者。而百货店的转型,只是针对表面业态进行调整,但没有根本性的思维上的变革。

  “百货的楼层高低、店铺布局等已相对固化,难以转型,这种先天硬伤时刻影响着百货业的调整与复苏。”来自灏天骏咨询的梁闰仪(Karen Leung)表示,百货经营者若只是针对表面的业态进行调整,对于整体转型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可能会为将来埋下隐患。“百货业兴盛的时期,注重的是商品的管理和营销,但近年来随着品牌店、购物中心的崛起,市场已转化成更强调品牌与门店的消费导向。传统百货必须要思考现有的消费者思维和行为惯性,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精品小百货或成转型突破口

  百货专业的转型该如何走?灏天骏咨询指出,国内百货业态的丰富度不足,因此可以针对消费者的品牌化、时尚化需求,将大而全的综合百货转型为小而精的精品式百货,打造优良品牌,以适应当下的消费者。他们表示,“精品式百货”在日本等国家已经取得了成功,是一个可以借鉴的转型方向。

  灏天骏咨询作为专注为零售品牌提供全方面整体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公司,旗下有众多行业资历超过18年的专属资深顾问团队,多年来为数十家家服装类、奢侈品类、运动类等品牌,促进它们成功转型并取得了跨越式的业绩增长。

  梁闰仪(Karen Leung)表示,为了成功的转型,百货商家要与时俱进,熟悉利用大数据,加强对消费者的习惯、偏好等研究,找准目标人群定位,为转型精品类百货做好理论基础。

  对于百货业的未来,梁闰仪(Karen Leung)仍此持乐观态度。“百货业在商品管理上的优势犹存,一些需要低成本经营的品牌商仍愿意进驻百货店。百货店转型可能会经历阵痛,短期内亦难以追及购物中心及品牌店的效益,但作好转型,满足顾客需求,百货业将来仍有潜力和良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5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