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连锁商业概况 私营经济年销售1342亿

   2007-03-09 7410
2006年,上海商业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影响,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和国内外知名品牌,不断调整商业布局和经营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加快建设流通现代化,确保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超额完成了市人代会年初确定的3100亿元、同比增长11%的销售目标。作用增大经济稳定增长主要指标 .

  2006年,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首先,本市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3360.41亿元,同比增长13%,创下了“三个新高”:创下了同比增速自1998年以来的新高;12月份零售额达到293.05亿元,创下了单月零售额的历史新高;第一八佰伴12月31日连续营业22个小时,销售1.27亿元,创下全国单体百货商厦单日销售新高等三项历史新高。

  其次,商业成为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最大的行业。本市全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已突破1000亿元,达到1101.55亿元,同比增长9.2%,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1.4%,商业成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最高和比重最大的行业。

  此外,零售额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稳定增长的主要指标。2006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12.1%~14.3%的两位数增长。销售规模保持在每月平均280亿元以上,除受节庆、季节变动影响外,波动较小,是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中稳定性好、增势较快的主要指标,体现了城市繁荣的发展变化。市场兴旺吃穿用烧商品购销两旺

  2006年,本市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加快,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上海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完成4287.54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外贸商品进出口总额完成2274.89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全市商品销售总额完成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9.8%。随着WTO后过渡期结束,上海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加,内外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消费品市场吃、穿、用、烧商品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分别实现零售额1328.30亿元、425.70亿元、1566.55亿元、39.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11.6%、12.8%和27.4%。食品消费注重健康市民注意食品安全,政府加强市场检查,使食品消费稳步增长。本市粮食、食油零售量同比增长5.7%和9.6%;猪、牛、羊肉销量同比增长6.7%、9.2%和3.7%;净菜、水产品同比增长15.4%和18%。受禽流感影响,居民食用禽蛋减少,家禽、鲜蛋零售量下降14.7%和4%。

  衣着消费注重时尚全市各类服装、羊毛衫、皮鞋零售量分别达到1.78亿件、1662万件、3086万双,同比增长10.9%、6.9%和12.9%。

  数码产品更新换代加快2006年,本市移动电话、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的零售量分别达到230.3万只、6.6万架、40.8万架、24.2万台,同比分别增长23.5%、9.9%、9.4%和9.2%;移动电话、个人电脑、数码相机、MP3、移动存储设备等IT产品成为大众消费主打产品。

  婚庆消费拉动增长20世纪7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青年已进入婚龄,加上受传统民俗影响,2006年上海结婚登记对数突破16万对,达到16.27万对,比上年增加62.2%。经初步调查,上海平均每对新人消费20.8万元,按新增6万对计,2006年新增零售额124.8亿元,对全市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2%。结构合理非公混合经济成主力军上海国有和非公混合经济商业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2006年国有、集体经济商业实现零售额243.05亿元,同比增长1.9%;非公混合经济商业实现零售额3117.36亿元,同比增长14%。主要表现为“两个为主、一个加快”:一是各种经济类型商业销售中,增长主力以非公混合经济商业为主,零售总额占比达到92.7%;二是销售规模中,以私营经济商业为主,全年达到1342.60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保持领先,零售总额占比达到40%;三是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商业销售增速加快,全年完成零售额482.05亿元,同比增长15.2%,且第四季度以来增速均高于前三季度2个百分点以上。从2006年上海百货商厦(单体)零售额前10强排名看,太平洋百货、置地广场、九海百盛等港澳台商投资百货占了4位,零售额合计达到37亿元,占前10强零售总额的30.5%。各业发展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三成

  2006年,本市商业各个行业、业态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流通现代化成效明显。首先,批发零售业规模扩大,餐饮业增长领先。2006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896.29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市零售额的86.2%,是扩大消费的主要力量;17个商品大类销售实现全面增长,在婚庆、旅游、休闲、住房、汽车等消费推动下,有15个大类呈现两位数增长。

  2006年,本市餐饮业在市民消费观念转变和婚庆消费拉动下,完成零售额452.16亿元,同比增长29%。与全国相比,上海餐饮业零售额增幅超过全国平均增幅约11.3个百分点,保持了全国中心城市餐饮业零售额第一。

  其次,百货业态销势喜人,超市业态销售稳步增长。百货业总体销势良好,2006年百联股份公司所属各大百货商厦和购物中心共实现零售额84.80亿元,同比增长13.1%。据上海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全市零售额排名前20位的百货商厦实现零售额159.36亿元,同比增长10.3%。

  与此同时,连锁业态继续平稳发展。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初步统计,2006年本市主要连锁业态会员单位市内销售完成891.26亿元,同比增长6.3%,占全市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6.5%;主要连锁业态网点总数达到1.43万个,同比增长9%。投资增长批发零售业新增165.2万m2

  2006年,本市商贸发展前景看好,投资建设快速增长。首先,商业景气指数上扬,四季度达到全年新高。2006年四季度,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的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比三季度上涨25.8点和25.4点,达到全年最高点148.5和152.2。

  其次,外商投资成为批发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外商投资看好上海消费品市场发展前景,商业投资大幅度增加,增速远远高于其他行业。2006年,本市批发零售业利用外资合同项目达到1386项,同比增长40.6%;合同金额完成17.11亿美元,同比增长41.8%;合同项目和合同金额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4.1%和11.7%;分别高于全市增速的41.3个和36.4个百分点。

  此外,大型商业项目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设施。据各区县经委初步调查,2006年上海批发零售业新增大型商业设施营业面积165.2万平方米,2007年将新增195.1万平方米。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年同比仅增长10.8%的情况下,由外资和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商业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将同比增长30%以上。新闻分析外资对内资企业压力增大

  据业内人士分析,本市商业行业目前出现的一些趋势值得有关方面关注。首先,WTO过渡期结束,外资进入上海增加,国内竞争国际化特点明显。具体表现为:连锁超市中外资企业投资增多,对国内连锁商业企业发展压力增大。目前全市主要的13家大卖场连锁公司中,外资企业有8家,占到61.5%,销售额占全市大卖场业态的64.9%;国外品牌大量进入上海,对上海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国内品牌和本地传统品牌发展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本市部分居民购买力外流,利用节假日到香港、欧美购买奢侈品增多。

  其次,居民消费价格涨势难抑,“双刃剑”效应逐步显现。2006年,上海在上游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压力推动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1.2%。8类指数中,除交通和通讯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两类指数同比下降2.7%和1.8%外,均呈上涨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部上扬,一方面提高了销售额,另一方面也抑制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

  第三,汽车、住房消费减缓。2006年全市轿车零售8.8万辆,同比增长仅5.7%。在宏观调控作用下,本市房地产市场保持理性发展态势,房价指数稳中微升,但期房和二手房交易面积双双下降。1~11月份,全市商品房登记预售面积和存量房交易面积分别完成2307万平方米和156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9.9%和15.4%。

  第四,连锁网点开设速度减缓。上海主要连锁商业网点在商铺租金不断上涨,同业竞争加剧、动拆迁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撤店增多,新开速度减缓。至2006年12月末,本市主要连锁业态商业网点同比增长仅8.9%。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4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