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的非正常生活
8年没有检验!这是当SK-II化妆品被查出重金属超标后,相关部门对SK-II化妆品进行深入调查后披露的情况。其实,还有更多的洋品牌也正在享受着这种“超国民”待遇。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表示,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和部门针对洋品牌大开绿灯,“三年免检”、“五年免税”、“特别通道”等等,超国民待遇使得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完全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
有专业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大城市白领阶层中,有九成以上的女性使用过进口化妆品。正是有了如此多的消费者的“拥戴”,又拥有各种超国民待遇后,洋品牌才越来越有恃无恐。
浙江工商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勇军教授认为,产品的品质不可能是长久的品质,即使国际知名公司也不例外,名牌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以及其他环节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其是洋品牌而放松监管,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更应坚持所有品牌一视同仁。
大卖场成洋品牌保护伞?
眼下,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大商场里,光向服装区放眼望去,依旧充斥着各种洋品牌,充斥着洒脱的洋文标识,充斥着时尚的洋模特……
导报记者了解到,有些商场认为,商场里不销售洋品牌,会降低商场的档次。因此,一些新建商场的定位就瞄准洋品牌,形成了以洋品牌为主的经营思路。以杭州为例,湖滨名品一条街、连卡佛商场等,无不将这一现象演绎到了极致。
但恰恰在这些洋品牌集聚的大型商场里,许多洋品牌纷纷“落马”。
2006年年末,浙江省工商局在杭州大厦抽查时发现,其乐等国际名牌的皮鞋质量不合格。之前,包括索尼数码相机等国际知名品牌也在此被查出质量问题。
而在连卡佛等高档卖场里,也都被查出许多问题洋品牌。鲨鱼、都彭、HUGO BOSS、BURBERRY等具有代表性的13个国际知名品牌,在抽查中发现,合格率仅为四成。
面对这种现象,有专家开始惊呼:高档知名商场难道成了洋品牌的保护伞?!
有业内人士透露,大商场热衷洋品牌的背后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是因为利益的趋动。大商场正在人为地制造炫富消费场所,把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认识带入一个更大误区。倡导新的消费理念,各家大商场首先要承担一份社会责任。
洋品牌真价几何?
在浙江工商查处欧盟劣质皮鞋的时候,一款产自西班牙的品牌名为“佐治”的牛皮革面男式皮鞋,进货价只有400元,本地商场零售价却为2757元。售价比进价整整翻了6倍。
而在浙江省工商局提供的一份进口鞋进销价格对比表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被查出的欧盟“问题皮鞋”中,售价每双2000元以上的高价皮鞋,其实将近有70%进货价都在每双1000元以下,有些甚至每双只要几百元。
据某国际品牌皮鞋终端零售商透露,这些洋品牌皮鞋从国外进口到国内,一般要经过外国总代理、外国经销商、中国总代理、中国经销商等多个环节,最后通过终端零售商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位人士分析,如果通过几次转辗后终端零售商拿到的价格为400元,那出厂价格更是远远低于这一数字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王前虎针对这种现象曾指出,现在很多商品穿上外国“衣服”,售价就可以飙升好几倍,这其实也跟很多消费者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有关,一些商家正好抓住消费者这个心理弱势当商机做。种种事实表明,有很多所谓洋品牌是炒作出来的,在购买洋品牌的时候,仍要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正规商场洋品牌鱼龙混杂
据导报记者调查,在一些正规的大商场出售的所谓高档洋品牌未必全是“货真价实”。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时下有些“假洋品牌”为了设法挤进大型百货商场,往往在国外花一笔钱注册一个商标后,再授权给大陆公司制造生产,然后再打进各大型商场。虽然商场一般要求提供营业执照、品牌授权证明等,但这些公司都全部可以拿得出来,实际上进商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一些证照,某些专门从事品牌服务的中介公司都能轻松拿到。”这位业内人士还介绍,目前商业主管部门对商场品牌的检查,从硬件上主要是检查品牌的“三证一照”,即营业执照、商标使用权证、税务登记证、品牌销售委托证等,只要提供给商场复印件,就可以进入商场销售。
在杭州华贸鞋城从事皮鞋批发的一位经营者向记者透露,每个星期,附近一些大型的百货商场内品牌专柜就会有采购人员到鞋城采购各类皮鞋,每次的采购量一般都是固定的。一位在商场从业的内部人士也向导报记者证实,这种事情在时下的一些大型商场中并不少见。更有甚者,一些知名品牌的经销商开始经营的商品明明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但因为经不住利益的驱动,也开始销售“假名牌”。
郑勇军教授表示,商场销售渠道管理上的缺陷,以及一些服装或者鞋帽行业的潜规则,直接导致了商场中的洋品牌鱼龙混杂,这样的洋品牌泛滥,最终害的除了消费者,还有商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