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商业面临如何“按需引资”命题考量

   2007-03-16 4250
入世5年来,大连商业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壮大,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之一;本土商业企业在与外资同台竞技中逐渐从抗衡走向获胜。但是,面对日趋饱和的商业网点资源,如何有序引进外资,做到既要招商又要富商却是大连市政府部门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大连商业的国际化色彩
    
  从1992年大连作国家商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开始,大连商业就搭上了吸引外资的“头班”车,抢抓机遇大步快进。特别是入世5年中,大连商业学习、发展、提高了5年。
    
  2002年,大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刚过500亿元,而到了2006年达到839亿元,五年累计达3289亿元,平均每年增幅都在12%以上。2005年,大连商业上缴的财政税收就达20.9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4.6%。从2002年至2005年,大连商业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一直保持在12.3%以上,并逐年稳步增长。大连商业对拉动全市税收增长的作用越发明显,已成为大连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
    
  与此同时,大连商业的国际化色彩日益浓厚,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也逐步形成,商业利用外资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有关人士介绍,仅2006年,大连商贸服务业引进外资协议额就达6.5亿美元,占全市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的29%。从2002年开始,新增制造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占当年新增外企业总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分别为63%、59%、50%和44%。与此同时,外资在第三产业各行业投资却明显上升。2006年,大连的批发零售、商务服务和餐饮娱乐业新登记的外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25%、26%和30%。
    
  日本的大荣、迈凯乐、伊都锦,马来西亚的百盛,美国的沃尔玛、星巴克,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隆,英国的百安居以及中国香港的新世界和中国台湾的胜利百货、好又多等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相继在大连开店,国际上流行的百货业、购物中心、大卖场、仓储批发等各种业态,在这里应有尽有。
    
  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大连商业已与美洲、欧洲、亚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不同形式的合资合作关系,共兴办外商投资商业企业268家,协议外资3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外资商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左右。
    
  “在商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如果没有外资的进入,可以说也就没有大连商业今天的景象;如果没有当时与外资商业的竞争,大连本土商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也就错过了。新一轮商业发展,更需要对外开放。”主管大连商业市场规划的市商业局侯本勇处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谈道。
    
  不可否认,大连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商业,极大地刺激了大连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新兴的商业业态,推进了本土商业的现代化进程。
    
  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大连商业不仅让大连人得到了实惠,还让辽宁人、东北人同样得到收益。开放的大连商业让大连产品、辽宁产品乃至东北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世界商业最先进的经营理念从大连这个窗口引进到国内流通行业中,世界同步化的商品也让东北人得到体验。大连的商业活力四射,“世界的今天在这里”已成为大连商家的经营理念。

  本土商企壮大
    
  正如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大连商业在入世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与外资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本土商业企业胜算几何?令人欣慰的是,入世5年中,大连本土商业并没有被“狼”吃掉,反倒咬了“狼”一口。
  
  在中国商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大连大商集团成为了大连民族商业乃至中国民族商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代表。专家认为,大商的壮大,是民族商业的骄傲,对振兴东北企业是一个鼓舞、是一种激励,有着非常寻常的意义。
    
  坐落于大连青泥洼的大商集团总部,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个战略决策从这里很快变成了战术行动:股票上市、组建集团、合资合作、异地扩张、进军新业态。用大商掌舵人牛钢的话说:“大商不大,只有先做强了再去做大。
    
  可以说,入世5年正是大商从苦练内功到对外扩张的过程。2002年,大商走出大连收购抚顺商业城、抚顺百货大楼,开始迈上异地扩张的第一步;2003年,收购北京天客隆超市集团92%的股权;2004年,接手大连日资商业企业——迈凯乐百货店的全部股份,成为国内第一家收购外资商业的本土商企;2005年,投资22亿元购并“哈一百”,做深做透“东北店网”;2006年,收购大连银泰百货100%的股权,变“银泰百货”为“千盛百货”。
    
  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壮大,大商现已成为市值总资产超百亿元,销售额达360亿元,利税10个亿的我国第三大零售企业集团和我国最大的百货企业:店铺达130家,遍布国内40多个城市。
 
  在大连、在东北,可以说在全国都很难再找到像大商这样的商业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跨越。大商所到之处,给那里的商业增添了活力,给地方增长了税收,给人们增加了就业。难怪业内提起大商都会补充说:“好大的大商,好牛的牛钢。”
 
  “大商并不大,大商与世界零售商的距离太大了,中国是吃穿用消费大国,中国人做不好自己的零售商业是件不应该的事。大商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国际性现代化的民族商业大公司,走向世界,与国际知名大公司同台竞技。”以牛钢为代表的大商13万员工道出了他们的心愿。
 
  3月21日是我国农历春分,这天大商在我国西部重要城市西安,又将签约一个大型商业项目。人们期盼着这股“春风”能给我国西部商业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其实,大商只是大连本土商业壮大的一个缩影。入世5年中,大连的百货业从刚开始怕“狼来了”、怕人家抢占市场到现在敢抗衡、敢竞争,最后还把老外给“兼并”了——先施百货、迈凯乐百货、银泰百货、威沃百货等纷纷被本土商业购并后而离开大连;友谊百货、麦凯乐百货、安盛百货、百年城百货和千盛百货等一批本土商业却得到了发展并走出大连,走向全国。

  商业网点过剩?
    
  通常来说,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迈凯乐百货为代表的外资商企退出大连市场固然与本土商业的逐渐壮大有关,但与大连商业网点趋于饱和乃至过剩也不无关联。
    
  事实上,最近几年关于大连商业设施尤其是大型商业设施是否过剩的争论从未停息过。   
    
  2006年,大连市商业局发布的一份被称为“近13年来最翔实、最全面”的《大连市商业网点普查分析报告》显示,大连市零售商业人均1.12平方米。或许是统计口径不同,有媒体此前报道称,大连市人均商业面积高达3平方米,几乎是每人拥有一个柜台。不过,1.12平方米这个数字仍位居国内零售业前列。 
    
  记者了解到,截至2006年,大连城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项目达108个,建筑面积为35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项目77个。
    
  大型商业设施过多、过于集中的问题不仅存在大连百货业中,上述报告显示,大中型零售网点过于集中在某一商圈,而且发展速度过快甚至是两年内新增的商业卖场面积超出了过去几十年发展的规模,从而导致了十分激烈的竞争。不仅如此,专家认为,大卖场的密度过高会严重威胁周边其他业态的生存发展。
 
  不过有人对此却持不同观点。“大连的商业不仅仅面向大连,应该放在辽宁、东北地区甚至包括东北亚大贸易圈来考虑布局,有人说大连商业已经饱和了,我看这不完全,香港的常住人口有多少?但商贸业却非常发达;大连作为国家批准开放的旅游城市,应承担起东北开放的‘龙头’作用。”东北财经大学博士李述斌认为,大连每年接待海内外客人上千万人次,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然而,以上现象还是引起了大连市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2005年1月召开的大连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就有人大代表对大连市目前大量开发商业设施表示忧虑和关注,建议政府对商业网点的建设从规模上予以控制。为此,在同年举行的大连市流通工作会议上,大连市商业局局长焦正家宣布:“两三年内要严格控制大型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项目的建设。”同时,还将加强对大型商业项目建设的调控、监督和管理,全面落实商业项目听证制度,鼓励发展社区综合超市,对于大型百货店、购物中心等业态,在近两到三年内,将不予以听证和审批。
    
  去年大连市政协会期间,副市长刘俊文也表示将控制商业增量,有多少商业设施和商业是否发达二者不能画等号。要严格控制新建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

  如何按需引资
    
  当然,也不能把外资的进入与大连大型商业设施过多简单地等同因果关系。但是,在大连,沃尔玛的购物广场和家乐福超市仅相隔一条马路的事例还是给了人们许多想像空间,这种现象几乎是完全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精神相悖的。
    
  其实,大连市在商业网点规划方面一直走在国内的前列,也多次受到商务部的首肯。1997年7月26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就颁布实施了《大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大中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商业网点行政主管部门应参与规划和论证”;到了2002年9月1日,修正后的《条例》正式实施。听证制度被再次强调,新建(含新设)、改建、扩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项目,应当在立项前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2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