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地产网 险资与房企演绎的故事还在发酵,不过这一次的主角不是万科,而是近期同样陷于险资举牌热潮中的远洋地产。
12月16日晚间,港交所披露易显示,安邦保险在12月9日继续增持远洋地产6.51亿股,占远洋地产总股本的8.67%,增持的成本为5港元/股,共耗资32.56亿港元。
在完成该次增持后,安邦合计持有远洋地产29.98%的权益,从而超越中国人寿之前29.3%的持股比例。若在这期间,中国人寿没有增持远洋的举措,则意味着安邦透过这次增持已经成功上位为远洋地产的第一大股东。
安邦百亿抢筹远洋上位
安邦的增持其实在当时的交易市场中已经有迹可循。据了解,12月10日远洋地产开市前出现8宗大手成交,每股作价5港元,共涉及6.51亿股,涉资32.56亿港元。受此影响,远洋地产盘中股价一度升至5.22港元。
而这8宗大手成交的耗资金额、股价及涉及股份都与安邦此次的增持完全吻合。颇为巧合的是,九龙仓在当天也宣布与一独立第三者订立了一项协议,向对方出售所持有的全部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股份权益,每股作价5港元,总现金作价约为22亿港元。
彼时,九龙仓拥有约4.45亿股远洋地产股份,占远洋地产已发行股本约5.925%。这种时间的巧合或许也可以延伸出一个合理猜测,即安邦充当了九龙仓减持背后的“接盘侠”。
若如此,也意味着安邦在接盘九龙仓的同时,还通过场内交易完成了2.745%的权益增持。
不过,以何种方式完成这次增持显然不是外界最为关注的,如果中国人寿在这期间没有增持动作的话,远洋地产的第一大股东已经成功易主安邦保险。
安邦在远洋的快速上位无疑是当前险资大举扫货地产的一个例证,从“局外人”到第二大股东,再到可能的第一大股东,安邦仅用了不足半月的时间。其间,安邦已经累计砸下110.4亿港元。
12月7日晚间九点,远洋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南丰集团已于12月4日按每股5.05港元的价格,转让所持远洋地产股份1,541,327,956股,约占远洋地产已发行股本约20.5%,总代价约为77.84亿港元。转让完后,南丰集团仍将持有远洋地产6000万股份,约占远洋地产已发行股本约0.8%。
当时斥重金接手远洋地产20.5%股权的买家为Anbang Insurance Group Co.,Ltd及Anbang 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 eCo.,Ltd,属于安邦保险集团及其投资企业。
至于南丰集团为何选择出售,当时港股分析师一致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价位比较好,买家给的价格够吸引。
“今年7月、8月,A股接连遭遇暴跌,直至今日,一大批蓝筹股依然拥有着低廉的估值,而地产等股息率较高的低估值蓝筹股自然成为保险野蛮人们长期配置的目标。”
险资岁末地产扫货
其实,完成对远洋8.67%的增持仅是安邦四天内举牌房企的第二例,仅在一日之前,安邦系才以约96.8亿元举牌万科A,占其总股本5.0000005%。
这种扫货势头一直延续至12月11日,当天同为地产股的金融街披露,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安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持其股份达到25%。
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公告获知,截至该日,和谐健康保险和安邦人寿合计持有金融街普通股股票747,232,486股,占总股本的25.0000003%;安邦系自20%增持至25%累计支付资金总额约为16.13亿元。
从最初举牌远洋到最近的金融街,安邦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在这场年末扫货中刷出了一张总额达203亿元的“账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中,除保险产业企业和非保险金融企业外,保险公司不能对其他企业实现控股,并且于权益类和不动产类资产比例上限均不超30%。
显然,与生命人寿在金地的地位一样,30%也是横亘在中国人寿、安邦与远洋地产控制权间无法突破的屏障。颇值得玩味的是,安邦的这次增持后仅为中国人寿留下不足0.7%的增持空间,而若安邦抢先逼近最后“红线”的话,中国人寿的角色或许就会有些尴尬了。
美银美林在12月9日的报告就指出,南丰出售股权予安邦后,中国人寿仍然为远洋的最大股东,“但中国人寿可能不太满意同业安邦成为远洋的第二大股东”,更何况,安邦极有可能已经上位成为了第一大股东。
与此同时,该行也认为,保险企业投资房地产企业能取得不少协同效应。在国寿和安邦的支持下,远洋有望获得估值重估。但也有观点指出,股权变动虽不影响远洋地产的短期运营,但从长期来看不排除会在管理策略上有所调整,由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持作大股东的金地可谓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