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联姻”绿色联盟 上海医药流通格局突变

   2004-02-09 8780
上海几百家单体药店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2月2日,由这些单体药店自发组织的“绿色联盟”副理事长、上海海佳大药房执行董事经理沈士达向本报记者透露说,它们已经和上海医药(600849)的控股子公司上海浦东华氏医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医药流通企业———上海医药绿色联盟大药房有限公司(暂名),药监局的批文已经于1月19日下发,现在正在等待营业执照,新公司预计到3月份就可以正式运营。

  按照上海市药监局的规定,上海市所有药品经营企业都必须在2004年6月之前通过GSP认证(“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包括“绿色联盟”在内的近400家单体药店被认为是最难通过GSP认证的一群“散兵游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些单体药店就四处寻找“婆家”,想在生死期限来临之前把自己给“嫁”出去,以便不被淘汰出局。

  与此同时,上海以及外地的医药连锁巨头们则加强了对这些单体药店的“收编”和争夺。因为,这些单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单体药店如果被并购到一起,就可以构成足以改变上海医药流通格局———谁“收编”了它们,谁就是上海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而伴随着对“绿色联盟”合并的尘埃落定,上海医药流通市场再次风生水起。

  谈判破裂,九州通错失扩张良机

  记者了解到,在这场头绪纷繁的“收编”争夺战中,业内著名的海王医药连锁、开心人大药房等都曾向绿色联盟“示好”,但最终都未能如愿。

  其中最被看好的是2002年底刚进入上海市场的医药批发“大鳄”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据沈士达介绍,九州通从2003年7月份开始就一直和绿色联盟谈判,双方甚至拟定成立“上海九州通绿色联盟医药连锁公司”,各单体药店在名义上成为公司的连锁店,有一个统一的配送中心,统一进货,统一招牌,统一服装,但各单体药店的独立法人保持不变,可以独立经营,独立财务核算。

  “但是在后来的谈判中,九州通提出要无成本收购我们,它占51%的股份,我们社会药房占49%的股份,而且我们还不能参加经营管理和分红,”绿色联盟理事长刘海岭说。显然,这和绿色联盟成员们的期待相距甚远。持续几个月的谈判在2003年底以失败告终。

  “谈判破裂,九州通丧失了一个在上海和华东地区扩张的大好机会,”一位医药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对九州通,它对上海医药流通市场格局来说都是一件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这家总部位于武汉的大型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目前正在大力扩建华东网络,开辟上海市场,它们以批发为主业,正在急于把规模最大,并寻找机会进入医药零售市场。因此,在九州通与绿色联盟谈判之初,就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如果九州通能成功并购绿色联盟,它就不仅打破了上海五大医药连锁(华氏、国大、复星、雷允上、第一医药)把持上海医药零售市场大半江山的局面,成为上海最大的一家医药连锁企业;而且通过实现批发与零售的巧妙结合,为自己挺进上海和华东地区赢得具有实质性的一仗,使自己成为这一地区的医药“寡头”之一。

  统计资料显示,在2002年度“全国医药商业企业销售100强”排名中,九州通名列第17位。而坊间的说法是,九州通年销售额超过70亿元,在中国民营医药批发企业中位居第一。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正因为是惧怕九州通并购绿色联盟之后对上海医药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甚至重新洗牌市场,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也不排除上海本地的医药企业团结一致、抵抗“入侵”的因素,这也可能是九州通败北的原因之一。

  华氏体系“称霸”上海药市

  其实,在与九州通谈判之前,浦东华氏医药有限公司也曾向绿色联盟“示好”,表示愿意吸收联盟中一批经营状况好的药房,以特许加盟的形式加入“华氏体系”,但遭到绿色联盟的拒绝。“绿色联盟”常务理事单位、上海市中达医药商店经理王宗伍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说:“他们虽然品牌好,实力强,但走的还是传统体制下药品高价进高价出的老路,对我们单体药房不利。”

  但是,“在与九州通谈判失败之后,我们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和五大连锁药房中的某一家接触接触,”绿色联盟理事长刘海岭说,“这一次我们给华氏递交了协议书之后,只用了五天的时间,他们就给了肯定的回复,同意合作。”

  分析认为,绿色联盟最后迫于无奈而吃“回头草”,主要还是因为五大连锁药房在上海医药零售中占据了6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规模、实力等方面最可靠,而且对绿色联盟还具有一定的品牌提升的作用。

  如果单纯以规模而论,五大连锁药房的任何一家都足以“收编”这些单体药店。但是,绿色联盟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华氏呢?一位绿色联盟成员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说,除了之前曾接触过、便于谈判等表层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看中了华氏体系在上海的庞大势力、上海医药的良好公司背景以及更为灵活变通的合作模式。

  据沈士达透露,新组建的上海医药绿色联盟大药房有限公司中,浦东华氏相对控股23%;绿色联盟11家“核心成员”每家出资20万元不等,与华氏在资产上捆绑,其负责人也成为新公司的股东和董事,而其他成员和华氏之间不存在资产上的捆绑关系。绿

  色联盟理事长刘海岭将出任新公司总经理,沈士达、王宗伍将出任常务副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董事长则由华氏派人出任。

  新公司将对所有纳入旗下的药房实施两种管理模式:一、采用委托经营管理或者直接经营管理,即直营店的管理方式;二、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加盟店的管理方式。另外,作为连锁公司的控股股东和母体机构,浦东华氏将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连锁公司旗下药房的商品采购配送工作,并向这些药房提供信息化、电子商务、办公场地、物业管理等服务,还统一服务标识和服务品牌。

  “社会药房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这种合作模式以前都没有过的,这是一个先例,也可以说是社会药房的一个好的出路。”沈士达说,“现在首先是我们11家核心成员进来,组成核心层,接下来,我们想在半年内扩展到50家,今年年底扩展100家。”

  另据记者了解,在成功合并绿色联盟之后,华氏体系还将以此为样本,向绿色联盟之外的其他近300家单体药房“渗透”。

  这样,上海原来的五大医药连锁将变成“六大”,上海医药绿色联盟大药房甚至可能成为上海六大医药连锁之首。

  而在这一市场格局的重建过程中,上海医药(600849)旗下的两个华氏(上海华氏和浦东华氏)已经把其他四大连锁药房远远抛在后面,华氏体系迅速膨胀,俨然成为上海医药零售的绝对霸主.

  上海医药力造“医药商业航母”

  此次合作真正的幕后使者其实是上海医药(600849)。

  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0849)是1998年9月以资产重组的方式建立的上市公司,自称是目前国内经营规模最大的医药经营企业。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是上海医药(600849)投资的跨省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迄今有1094家门店,另外在贵阳、安徽黄山、六安和江西等外地控股公司有900多家门店。2002年4月,为做大做优上海浦东地区药品市场,上海医药(600849)与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上海崇明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万元,成立上海浦东华氏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股份出资450万元,占总股本的90%。此后,上海浦东华氏医药全面接收上海医药(600849)市郊分公司在浦东地区(包括南汇、奉贤、崇明)的经营业务。

  早在2003年年初,上海医药董事长兼总经理钱琎在为上海医药重新确定战略定位时就曾提出,“三年华东,八年航母”,即:用3年时间完成华东六省一市的网络建设,从2003年起至2010年把上海医药打造成中国“医药商业航母”。

  此后,上海医药(600849)开始了频繁的并购。2003年7月,与浙江嘉信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嘉兴华氏大药房兰台零售连锁有限公司,上海医药现金出资885万元,占总股本的45%。这是上海医药零售业进入浙江的第一个大动作。

  同一天,上海医药还决定以现金出资1200万元,占总股本的60%,与上海古华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及经营者群体共同组建上海医药(古华)药业有限公司,从事医药批发和零售业务的经营。

  2003年12月30日,上海医药决定投资18506万元,启动国内规模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连锁和现代物流项目。

  “我们和华氏的一些动作,也是为了要配合上海医药,它们有自己的夸张计划,”沈士达说。看来,在GSP认证到期之前对绿色联盟等单体药房的合并,只不过是上海医药(600849)蓄谋已久战局中的一落棋而已。 (消息来源:中国经营报 记者文照谋)
标签: 上海药店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87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