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家电渠道变革将会呈现三大热点

   2004-02-18 3420
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国美与苏宁一线兵团的强力挤压下,永乐与河南通利及广州东泽的合资均危机四伏,起色不大,这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家电业流通大变局将震荡着2004年的中国家电,中国家电的流通渠道也涌现出以下几大热点话题:

  热点①
  外延扩张VS内涵拚博

  近日,业内纷纷传出永乐的资金危机,一方面是因为永乐的开店速度太慢,与国美和苏宁的差距急剧扩大,使人们有“资金链可能断裂”的猜测;另一方面,有商家揭露上海永乐的资金运作并不是通过上海总部,而是通过苏浙某地的一个特殊账户在操作,被业内猜测为“欠上海银行的债务太大所致”,记者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这些纯属猜测。行内评说,永乐的要害可能不是资金压力,而是其经营管理者远不如国美的包容性强所致。永乐一向喜欢借“商家联合”来炒作新闻,这种外延式的扩张其实与核心竞争力无关,被国美与苏宁认为是“大跃进”。

  一年前,当中永通泰这一涉及永乐、大中、通利等知名家电连锁型企业的战略联盟横空出世时,许多人以为国美与苏宁完了,但一年多来的实践正如国美华南区副总经理常诚对记者称:“中永通泰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能否长久拭目以待!”后来的发展证明了常诚的先见之明,永乐与河南通利和广东东泽的合作,先后以“失败”告终,东泽甚至被永乐“吃掉”了,通利总算挣得了自主权,盟友之间的弱肉强食是触目惊心的,国美与苏宁仍然牢牢领先于家电大卖场。

  一位连锁研究专家认为:中国家电的流通渠道一直以来存在两大模式:一个是以北京国美与江苏苏宁为首的“内源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苦练内功,通过管理与资本的自我积累,从而发展成一个高速滚动的“钢球型”企业;另一个是以上海永乐为首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很好看,似乎一夜之间就可以通过几张战略结盟的协议来拼凑成一个巨大产业航母,但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却无人可知,这种“松懈联盟”打造的是一个“雪球型”脆弱队伍。

  热点②
  规模利润VS管理利润 

  规模效应在家电大卖场中一直表现为“开店速度”,当永乐向广东渗透时,就有不少广东商家预言:“永乐如果不使东泽的规模增大2倍以上,就会被国美与苏宁活活踩死!永乐终究会成为第二个东泽,只不过兼并者不是国美就是苏宁!”

  记者调查发现,永乐兼并东泽后除了一些小敲小打的店面调整外,开店规模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从东泽以前的6家迅速增到15家左右,仍然还是东泽的规模,至于是永乐的战略问题,或是资金周转不灵,或者说是兼并的服务负担太大,记者不敢妄下结论。面对国美即将达到20家的庞大航母群来讲,永乐想在广东“乐”起来,恐怕难以过分乐观。有专家甚至预测3年内永乐必可能会寻求其他连锁巨头的合资,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只有等市场来回答。

  从1999年开始,国美平均每18天就开一家店,国美5年有望达到全国20%以上的份额。苏宁电器的老总张近东更是公开表示,要拿下中国家电销售市场10%~15%的份额。永乐的发家地上海,如今也成为国美与苏宁的重兵集结地。

  据初步统计,目前从广东市场来看,永乐的销量只有国美的10%左右,也不及苏宁的1/3,永乐前景令人担忧。

  知名连锁研究专家梁伟透露:世界零售业巨头之一沃尔玛去年全球总营业额11500亿元人民币;家乐福总营业额4470亿元人民币,而作为国内中国零售业老二的华联超市去年营业额仅为73亿元人民币。沃尔玛进军中国,先“屯兵”深圳再“放马”广州,其杀伤力不言而喻。

  国美营销专家高集群认为:既然国内连锁企业在规模上远远拼不过沃尔玛与家乐福等洋巨头,就决不能简单地走那种“拚凑”“草船舰队”的外延式扩张,而应虚心向洋连锁学习经营管理精髓,再结合中国特点,创立中国特色的连锁模式,靠管理创造利润,靠创新获得生机,才是中国连锁的必由之路。许多人认为国美模式的成功是靠全国近200家大卖场的规模效应,那实际上是一种很浅薄的误区,虽然规模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真正创造利润的还是国美的管理体制与创新速度,特别是在重用中高层人才时是放眼全国和全球,决不是过多使用“有关系的地方部队,企业高层也不是讲总部的地方口音者居多”。

  热点③

  价格VS服务  

  近日来,永乐在广东搞了一个让厂家非议不断的“补差运动”,在此产品还没降价之前已购买这些产品的消费者,15日内可以持报到永乐,永乐将给予差价全额的补偿。几位不敢透露姓名的厂家经理对记者称,永乐无非是想让消费者相信永乐的卖价永远是最低的,但这个“补差”的钱最终还是由厂家来出,厂家的返利就可能大打折扣,厂家要想弥补这样的额外损失,又想保证产品的品质与服务,显然令人不敢乐观。

  记者在永乐卖场中采访了一些销售人员,他们的口径很不一样,一位销售人员张小姐对此表示,这并不是公司的主意,是厂家的主意,补偿的差价与公司无关。但另一位销售人员吴先生称,其实回来补差价的顾客并不多,也差不了多少钱,有人还嫌回来拿麻烦呢,一切只是个宣传口号而已。

  降价是不争的事实,为何商家却敢如此促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反映,为了掏出消费者手中的钱,商家“补差价”之举实际上是用“专供机”应对补差价。

  这位业内人士还称,这种做法前提是因为厂家与商家之间有“协议”,商家要求厂家以“专供机”的形式为其提供产品,是在产品型号上加上特别的标志,在该商家单独销售。以空调为例,同一款KFR-25LW一匹普通分体空调,商家会在后面加上一个标志如KFR-25LWY专供某卖场,当该款空调降价时,该标志空调停止销售,再换别一个标志如KFR-25LWZ向该商家供货,原来的型号都见不着,当然就不存在补差价的事了,所以“补差价”可能就是一个不断更换型号标签的“游戏”! (消息来源:信息时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4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