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威海商业文明足迹 20余载城市商圈迅速崛起

   2007-04-05 8300
栖身于低矮平房里的东方商场,从事烟酒糖茶批发的威海糖酒站,商品还称不上琳琅满目的百货大楼,这些就是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时市区商业的缩影。今天,当几乎每天都上演着打折、返利的火热场面取代了商品紧俏的计划经济时,日益崛起的城市商圈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色彩斑斓。 

  如今,照片上色彩斑驳的东方商场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百货大楼已由最初的4层迅速长高至今天的16层,作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符号的粮票、外汇券等变成了今天的收藏对象。对于从上世纪80年代走过的人们来说,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依然有着太多的酸甜苦辣留在心头。 

  那个时代,滨城随处都可以见到计划经济的色彩: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带给主人的是说不出的骄傲——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近200元的资金支出,还意味着背后得来不易的“指标”;一块戴在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随时都会引起他人羡慕的目光;买上了14吋彩电的人家,则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邻居所品头论足,因为商场中摆放的只有黑白电视……当年,严格按照城市人口划拨商品的情形让当时的商业人为了争取更多份额而煞费苦心,他们巧妙地借助于威海生产的海产品、苹果等产品,在邻近城市成功地换回了比其他城市相对多的自行车、钟表等产品。 

  改变,在地级威海市成立之后悄悄地发生着,仿佛一夜之间,统一路两侧的平房全变成了两三层的商业网点房,200多家各具特色的小店让这里成为小城的繁华所在,也让数千米长的统一路由此赢得了商业街的美誉。随后的每个季节,都会传来新商场开张的消息:威海卫商场、华联商厦、商业大厦、友谊商厦、老港服装城……魅力日益凸显的城市商圈,也让国内商业巨头的目光纷纷凝聚于此,用尽力气抢滩布阵:国美来了、振华来了、澳柯玛也在虎视眈眈…… 

  城市商圈竞争日趋白热化,打折浪潮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曾经留在人们童年记忆里的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越来越遥远。人们不必再为置办一件家用电器而“上下求索”,大大小小的家电商场里摆满了来自国内外的品牌家电;百货大楼不再一枝独秀,数不清的大小商家与她共同打造滨城的商业文明;漫步街头,挂在橱窗里的,是与大都市同步的时尚符号:范思哲、阿迪达斯、夏奈尔……曾经的暗淡灯光、冷冰冰的柜台已经被飘飞着的音乐和随处可落坐的家居沙发所取代;导购小姐热情的笑容让顾客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商家与银行的共同联手,让刷卡消费不再是只是大都市人才拥有的潇洒。 

  回首当年,地级市成立时,威海市全年商品零售总额只有11亿元;2006年,威海人轻轻松松地实现了330多亿元,其中仅家家悦一家就实现了40多亿元。 

  2007年,伴随着金猴购物广场的崛起,在威海人的视野中,将出现更多现代化的大型购物中心。未来,威海城市商业圈将更加精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83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