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海迪士尼项目正式运营,这也引起市场对国内主题公园行业的关注。近日,记者就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现状、前景、优势与不足等相关问题对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主题公园研究所所长林焕杰进行了专访。
在采访中,林焕杰介绍,这一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大量资本已经投入到主题公园建设上。但在未来的3到5年,随着各方面竞争的日益激烈,主题公园也必然面临着一次大洗牌。
“721”不再是“格局”
记者:请简单介绍中国主题公园行业的大环境,目前是否仍旧存在着70%亏损、20%持平、10%盈利的“721”格局?
林焕杰:自1989年深圳华侨城建设中华民族村,推动国内主题公园的第一波建设起,此后经历深圳华强方特等企业的推动,如今主题公园已发展至第四代。到如今这10年,国内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首先,国际品牌如迪士尼、环球影城、六旗、派拉蒙等纷纷在国内布局。其次,不少从房地产、煤炭、矿产等行业上转移出的资金也投入到主题公园的建设上,这些投资拉动了当地经济,很受地方政府的欢迎。
至于“721”格局,只能用于说明主题公园建设起步初期的情形,已不适用如今的局面。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从生意的角度看,亏损的买卖是不会有人做的。
记者:普遍认为主题公园盈利难,究竟难在何处?是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门票渠道太单一,抑或是衍生品开发不足?或者其他原因?
林焕杰:确实,不少国内的主题公园目前仍旧主要依靠门票收入,以及少量二消,这一点和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外游客入园时,通常只带一把伞;而国内不少游客,可能什么都会带进去。国外的主题公园也会通过晚上燃放烟花等多种手段,想尽办法增加游客在园区内的时间。我们有个统计数据,国外游客在园内停留的时间在6至10小时,其间吃饭、喝水都在园内消费,而国内游客在园内的停留时间则在4至6小时。
同时,国内衍生品品牌大多不够深入人心、影响力缺失,销量也有限。另一方面,国内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还不得力,山寨货较多。反观国外各类衍生品,容易引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种类齐全覆盖面大。
以迪士尼为例,公司2015财年净收入550多亿美元,其中各类衍生品的收入就占了20%以上。
未来3~5年,面临洗牌
记者:对投资主题公园来说,一般投资额在多少?根据对客流、消费能力等项目的测算,投资回报期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林焕杰: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主题公园的投资,受区域所在位置、交通条件、4小时车程内人口数量、本地游客数量、区域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次,主题公园的设计规划、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什么主题的公园、所设计的游园路线、故事的表现形式、甚至设备是国产还是进口,都会影响投资额。
以一家国内知名的主题公园投资商为例,其一般每个园区占地600至800亩,投资额在不包括土地的情况在30亿元左右,投资回收期在6至10年的时间。
记者:有观点认为,现在有大批资金已经或者试图投资主题公园这一领域,目前已经进入主题公园的“发烧期”。您认为资本如此看好这一领域的原因是什么?
林焕杰:文化旅游产品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包括不少基金公司、投资机构等都希望积极参与。对主题公园来说,直接收入一般包括门票、纪念品、各类衍生品的销售收入。间接效应所带来的收入则包括品牌形象的提升、周边商业社区、地价的提升。
比如,有的主题公园可能会建在原先属于比较偏远的地区,但主题公园入驻后,政府配套设施到位,地价也会随之上涨,同时,主题公园还将带动一批相关产业收入的提升,所以大家都希望继续建。
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预计在未来3到5年,随着区域竞争、科技能力竞争的日渐激烈,主题公园也会面临着大洗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