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复牌一字跌停,7月4日的这一跌,让市场不用再猜测华润、宝能、万科管理层以及安邦谁来抢筹的问题了,因为只有“砸盘”的,没有抢筹的。新的猜测方向应该是:万科还会有几个跌停!谁会遭遇最大损失!
至于原因,这可能是复牌补跌,还可能是担心万科管理层遭更换的预期,但这些分析都无益于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解决。华润、万科和宝能那些未解的难题依然存在,且在持续发酵过程中。
在各方合纵连横争抢到最后会发现,那些从未被重视过的中小股东,或许才是决定谁可以获得“胜利”的终极力量。
万科遗留的“历史问题”
万科的前身,是1984年5月成立的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以下简称“现科”),是深圳市特区经济发展公司(以下简称“深特发”)下属的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1988年,现科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当时的招股说明书披露,截止1988年10月31日,公司净资产1325万,折股1325万股,其中国家股795万股,企业股530万股;增发新股2800万股,合计4125万股。
在我国股市设立之初,IPO的公司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即国家股必须是控股股东。万科净资产折股时,国家股和企业股六四开。2014年5月王石在“致敬1984”活动中发表演讲时提到,公司成立之初,他就意识到,为了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解决产权是谁的问题。刚好1986年有股份化改革的红头文件下发,他便主动申请股改。因为母公司不同意,他最终找到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并获得支持。之后,他和母公司就公司资产折股谈判,最终确定了国有股占60%,企业股占40%。王石在演讲中披露,“就是九一(占股比例)我也没办法,因为我首先要界定它到底是谁的,哪怕我只有10%,可以扩股,你国有股要保持住(份额),你必须要跟,你不跟你就得稀释,后来这样稀释,一直稀释到12%,就是这样的过程。”
那么,王石在股改时占股多少呢?按照发改委当时的批示,以万科股改初始设置的总股本4700万股为前提,职工集体所有股份共500万股,单个职工的股份不超过50万股。据此,万科创始人包括王石、黄胜全、周世平、张敏在内,每人持股份应为50万股或以下。
50万股是什么概念?和王石熟识的香港人刘元生,曾以个人投资者身份长期排在万科十大流通股股东序列中。刘元生持有万科原始股360万股(注:一元一股,360万元本金),伴随万科不断的送股配股,以及二级市场增持,刘元生目前持股市值至少达到了27亿元,比最初投资翻了750倍,投资回报表现超过股神巴菲特。假若王石像刘元生一样操盘自己的股票,今天他的持股市值近4亿元,难进十大流通股,也不可能是控股股东。
事实上,王石曾说,在万科股份化改造确定后他就放弃了个人股权。他的解释是:“之所以放弃资产,第一,我觉得这是我自信心的表示,我选择了做一名职业经理人,不用通过股权控制这个公司,我仍然有能力管理好它;第二,在中国社会尤其在80年代,突然很有钱,是很危险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可以穷,但是不能突然你很有钱。在名和利上只能选一个。我的本事不大,我只能选一头,我就选择了名。”
作为职业经理人的王石不用控股的方式怎么掌控万科呢?方法一是稀释股东股份。股改时,万科的股权结构是国家股19.2%,集体企业股12.8%,法人股24.4%,个人股17.5%,外资股26.1%。到2000年,经过多次配股增资,国家股稀释到8.11%。后来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持股占比最高时也仅为16.3%。方法二是透过董事会安排保证公司经营权独立。万科第一届董事会有9名董事,其中股东代表6人,公司高管3人。现在,万科董事会董事共11人,其中执行董事3人、非执行董事4人(其中3人为华润高管),独立董事4人,股东代表不到1/2。
这就造成了几种现象。没有控股股东的“左右”,万科管理者们不必考虑股东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决定企业发展,最后给股东分红即可。这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绝对自信,万科的管理者们不相信他们会制造糟糕的业绩。长期的独立经营也让外界相信,万科是王石团队的万科,没有他们就没有万科。
这也造成了一个结果。长期股权分散的万科,被看做是上市公司中的典范,极好地处理了股东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也是万科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任何资本都可以透过二级市场对其举牌,而宝能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万科与华润的“分歧”
在去年底,王石在回应不欢迎宝能系的问题时认为,华润才是合格的大股东。理由有两点,一是,华润在万科的公司治理结构上扮演重要角色,为万科引入了一流的独董,这是对“整个公司负责,对全体股东负责,对中小股东负责的一个态度”。二是,华润的信用不低于万科,能力不低于万科。华润在万科的发展当中,无论是在万科股权结构的稳定、业务管理还是国际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到了今年3月,万科董事会的华润方面的股东代表,指责万科与深圳地铁合作的公告没有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及决议通过。到6月,万科在董事会上强推万科和深圳地铁的重组预案,华润方面的3名董事投了反对票,但没能阻止预案通过。随后,华润向监管部门投诉此次董事会会议程序违规。紧接着,宝能系发声明反对万科重组计划,华润几乎同时表达了一致看法。
6月26日,王石在朋友圈中发文,华润与恶意收购者联手,遮羞布全撕了。在次日的万科2015年度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两个议案遭宝能、华润一致否决。
王石赞许的华润,却反对万科的重组。这被舆论形容为华润背后捅刀,不讲道义。
但反观华润这些年的大股东经历,华润更像是一个被迫坐上“安静的财务投资者”座位上的大股东。任志强在其《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一书中披露,在2000年的时候,王石“为万科引进有实力的大股东”,并力争通过这个有实力的大股东,打通市场融资的渠道。这个大股东就是华润。早前,华润曾透过旗下华远收购万科,但没有成功。
华润成为万科的大股东以后,华润开始研究和考虑增持万科的股权,希望成为可以合并报表的最大控股股东或有绝对控制力的股东。2000年12月2日,《中国证券报》第17版正式刊登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度定向增资发行B股方案公告》,但定向增发没有成功,控股万科再度失败。
之后,华润才做起了财务投资人的角色。于是,王石在2007年的一个论坛上布道,国有股份持股比例不应超过30%,才可使公司股权结构更为均衡,使公司更具活力。以致到去年底,他还在赞赏华润曾经的角色定位。
实际上,宝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华润虽一度表态支持万科,但没有作进一步说明,坊间传播的华润如何出手也没有成真。在万科引入深圳地铁后,华润出手阻止;宝能要全面更换万科董事和监事,华润还是出手阻止。这两次出手,实际传递的是华润反对第一大股东易主——无论宝能还是深圳地铁,反对不可控的董事会改组,其终极目的是完成华润之前没有完成的对万科实现控股。
华润想要的结果当然不是万科想要的,万科依然希望有大股东而不是控股股东,这样的分歧无解。
中小股东成左右万科前途的重要力量
当万科管理层和华润分歧不断扩大,万科现在的大股东宝能反而越发显得弱势。一是,宝能在万科董事会没有代表;二是,所持有的股票份额不足以对抗其他几方联手对抗。反过来,华润以及万科管理层也面对着足够的投票权的问题。
在万科现在的股权结构中,华润股份合计持有万科股份占比15.3%,宝能系合计持有万科股份占比24.29%。万科事业合伙人控制的两只资管计划,国信金鹏1号资管计划和德赢计划持有万科7.12%的股份。安邦持有万科股份占比6.18%。
7月3日,万科A公告称,万科第十七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于7月1日下午在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环梅路33号万科中心举行,会议以11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不同意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请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
这一公告再度显示,只有利益才是第一位——华润与宝能结盟的传闻不仅在之前被双方否认,也在万科的公告中再度被证实。
7月4日万科复牌后的一字跌停,被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猜中。在前几日,她撰文称,“万科复牌时,万科股价可能经历连续无量跌停,股价从山顶跌落谷底。万科股价暴跌,对万科的长期投资者来说,影响不大……但是,万科股价暴跌,对短期投资者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最疯狂的猜想也终于破灭。之前有分析认为,华润、宝能和万科管理层以及安邦,可能出手抢筹,最终让股价不降反升。
如果万科一字跌停持续,也许正如刘姝威所说,部分中小股东将遭受最大损失。但遭受损失的中小股东,也恰恰是影响万科未来走向的决定力量之一。中小股东占万科总股比的一半以上,他们是事实上的“大股东”;他们经历了万科的涉嫌违规的停牌,难免会有小股东向万科发起诉讼。
这也就不难理解向来以硬汉形象示人的65岁的王石,在股东大会上上演“悲情”戏码。向宝能掌门人姚振华致歉,向中小股东道歉鞠躬,向因万科房子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客户道歉。这些道歉博得的是同情,更是中小股东的人心。